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嬗变

时间:2019-04-12 13:21来源:大西北网—宁夏日报 作者:李 峰 李云华 点击: 载入中...
 
  核心提示
  
  同全国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石嘴山这座老工业城市走到了转型突破的历史关口。面对困境,石嘴山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通过创新驱动破解城市的“转身之困”,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搭“平台”促转型
  
  宁夏维尔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曾是一家煤机铸件生产商,因煤机铸件销售额逐年递减,市场日益萎缩。
  
  “公司用创新突破路径依赖,把年销售收入的8%用于研发,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公司董事长王小宁介绍,由维尔铸造参与研发的“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铝合金枕梁”已成为中国中车公司新型动车的试车配套器件,打破了中国高速动车组枕梁相关技术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企业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精密部件等新品,让同行巨头刮目相看。如今,维尔铸造已发展成为总资产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铸造行业千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
  
  如今,穿行在石嘴山市,所到之处,都能听得到老工业基地改革创新的强劲足音,都可以目睹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铿锵脚步。
  
  一批传统企业通过创新实现“名利”双收。日盛高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曾因污染环境被媒体曝光。近两年来,企业潜心技术攻关,研发成功了3项行业领先专利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进行回收,形成循环产业链,新增的纯碱等副产品年产值达6亿元。
  
  “政府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助力企业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并搭建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强与拥有前沿技术和成果的科研院所、高校及知名企业对接。”石嘴山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兴平介绍,石嘴山市政府与北京科技大学、浙江省农科院、宁夏大学等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促成项目单位与中科院等108家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截至目前,石嘴山市拥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50个、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25个、科技创新(柔性引进)团队12个。
  
  石嘴山市实施科技创新“双倍增”行动计划,建立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目前,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2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123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该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4%。
  
  以“智变”引“质变”
  
  “在3000名员工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0名,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有98名,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骨干员工85名。”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一位负责人介绍,正是拥有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才能相继落户企业,才拥有了百余项国家专利,年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
  
  只有精准诊断出企业的转型痛点,帮企业算好“智造账”,才能有助于企业从“要我改造”走向“我要改造”。
  
  “我市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与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创新人才不足,产业领军人才、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依然十分短缺,全市R&D活动人员只有1369人,占全区的13.9%,难以满足转型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王兴平介绍。
  
  石嘴山市将引才理念由“以引人为主”转向“以引智引技为主”,在引进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同时,同步做好人才引进和技术合作。支持宁夏中能恒力、贝利特化工等企业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院士和专家对接,采取科技合作、兼职、技术入股、“候鸟式”服务等形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闻邦椿、邹学校等7名院士和佘远斌、周国治等161名高层次人才(团队),实现了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个高端人才团队,发展壮大一个科技型企业。维尔铸造、神州轮胎、天地奔牛、泰金种业等企业柔性引进张金利、于宝义等20多名教授和隋延鸣等24名博士参与关键技术研发,在重大项目研发上取得突破,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以“智变”引“质变”,当下的石嘴山,代表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正在政策驱动和技术创新作用下孕育成长。
  
  

(责任编辑:王芳珍)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