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二五”: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时间:2015-10-27 08:26来源:大西北网--陕西日报 作者:郭晓斌 张斌峰 点击: 载入中...

陕西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2011年新年伊始,陕西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公布:陕西将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三个上台阶”,经济实现“一个大跨越”,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五年来,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五年来,全省上下只争朝夕。

埋头苦干,低调务实不张扬,黄土地赋予了陕西人淳厚与担当。

追赶超越,回归“第一方阵”,渭河的血管里,依旧汩汩奔涌着周秦汉唐的流风余韵。

春华秋实。今年10月10日,省统计局发布数据表明,5年来,陕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经济增速位列第一方阵,经济总量位次继续前移,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从经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大跨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经济总量跻身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五年来,以建设富裕、和谐、美丽“三个陕西”为目标,陕西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保持了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以上的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在 201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3年突破1.5万亿元,2015年突破1.8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加1600多亿元,较“十一五”年均增量多360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继“十一五”期间连续前移3位后,又于2012年超过黑龙江前移至16位,2015年有望再次实现赶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使陕西站在了向西开放的前沿,为新常态下陕西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陕西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搭平台,建机制,着力打造丝路新起点、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路交通物流枢纽。中俄丝路创新园、中吉空港经济产业园已经开始建设,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陕西。

2015年,是陕西经济极为艰难的一年,然而10月16日,81家央企参加了深化陕西省与中央企业战略合作座谈会,69家企业签约,签约产业项目323个,金额8723亿元,再次提振了陕西发展的信心。用一名央企负责人的话来讲,“我们看好陕西!”

请进来,走出去。陕西省内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率先发力。陕煤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的石油炼化厂成为该国最大的投资项目。

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十二五”前4年,关中年均增长12.4%,支撑引领作用增强;陕北年均增长10.3%,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陕南年均增长13.7%,保持高速增长。

居民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十二五”期间,陕西经济发展了,群众富裕了。

石泉县后柳镇永红村三组村民柯亚菲以前在省外打工,后来回到家乡,在镇上开起了“农家乐”,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去年纯利润达到20多万元。现在,全镇已有“农家乐”超过60户。

“十二五”期间,老陕的腰包越来越鼓,汽车普及率不断提升,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初步测算,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6400元,比2010年增加10705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0元,年均增长14.4%。2015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左右。

2011年,陕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2012年突破6000美元,2014年突破7000美元、约折合7640美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初步测算,2015年将突破8000美元。

有了钱,陕西人也敢于消费了。“十二五”期间,我省消费市场快速增长,消费热点不断显现,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初步测算,“十二五”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5.5%。

陕西人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助推了文化、体育娱乐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行业。

基础设施建设大改善

10月14日,延安至延川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两地间车程缩短一半。随着这条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延安为中心,东西南北高速通道全部畅通,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大大加快。

今年,陕西还将建成西咸北环线等10个高速公路项目,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5000公里。干线公路建设规模保持在2000公里以上,进一步提升了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农村公路建设规模保持在6000公里以上。

大荔县的李熙在南京上大学。以前每次回家,他都需要从西安换乘大巴车去大荔。而现在,从西安乘坐高铁,仅仅需要40分钟他就能回家。

大荔县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因为交通闭塞,一些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不愿意落户大荔,大西高铁开通后,大荔工业园已经成为各地客商竞相投资的热点。

2012年10月,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铁——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陕西段正式开工,在2017年建成之后,西安到成都仅需3小时。2012年12月,西安至北京高铁开通,从西安到北京仅仅需要4个多小时。

记者从省交通厅获悉,“十二五”我省预计新增铁路约600公里,营业总里程达到4900公里。

2012年5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咸阳机场进入“双跑道”时代,硬件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陕西交通从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瓶颈,变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竞争新优势。

“十二五”期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8万亿元,超过规划目标8000亿元,年均增长20.8%,总量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约1.6万亿元,西安地铁2号线南段、东庄水库、引汉济渭等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随着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西安人2017年将喝上汉江水。

工业化程度从中期进入后期

2013年,延长石油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家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2015年,陕煤集团入围世界500强企业。陕西成为西部地区唯一有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省份。

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速1.6个百分点;总量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和7000亿元,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7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

2014年,全省年产原煤52008.2万吨、原油3767.8万吨、天然气产量突破400亿立方米、发电量达到1600.88亿千瓦时、水泥及钢材产量分别达到9083.49万吨和1683.92万吨。

陕煤集团总经理严广劳告诉记者,今后将继续以煤为主,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目前,陕煤已经走出陕西,在湖北、新疆布局工业园区。企业积极和神华、大唐、华电等央企合作,建设了10多个煤电一体化项目,以及煤制天然气、建材、煤层气开发等项目。

陕西是能源大省,长期以来能源工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全省经济的命脉,但能源产业的波动也影响到陕西经济的发展。陕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今年,非能源工业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增速达到13%。非能源工业的发展,使陕西产业结构趋于完善与合理,增强了陕西追赶超越的底气和实力。

水果产业唱响全球

今年1月份,杨凌科学家赵政阳和他的团队自主培育的两个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通过省级果树品种审定。其中,新品种“瑞阳”在继承秦冠苹果易丰产、易管理、抗病性强和耐储运等优点的同时,在口感甜度和果肉质量上优于“红富士”苹果,特别适合在我国西北苹果主产区推广栽培,有望改变我国苹果栽培品种单一、外来苹果品种独大的格局,是我国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最具潜力的主栽品种。

水果已经成为陕西在世界打出的一个闪亮的名片。

陕西是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苹果的最大区域,苹果和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稳居全国首位,苹果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世界的七分之一,浓缩苹果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三分之一。

世界上每三个猕猴桃就有一个出自陕西,陕西每年可为全国每人提供7公斤苹果。

同时,陕西粮食总产连续11年超千万吨。2015年,夏粮产量达491.7万吨,创17年来新高。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今年3月26日,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等级最高、业务最全的信息产业基地和大数据处理中心——中国联通西安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运营,首批客户入驻园区。

4月16日,中国电信云计算(西安)基地正式投产运营,预计每年将创造4亿元收入,上缴利税3000多万元,提供数以千计的上下游就业席位,派生出集中、专业的配套服务产业。

2012年底,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为方向,全力推动我省服务业加快发展。

据省统计局初步测算,“十二五”末,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2.3?38.7。与“十一五”末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

扎实构建“大秦岭生态旅游圈”、“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新起点”等战略,使得陕西旅游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旅游综合带动效应凸显,产业转型升级提速。2014 年,陕西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32亿人次,同比增长16.5%;旅游总收入2521.4亿元,同比增长18.1%。在全国入境旅游市场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我省仍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城镇化让群众享受更好生活

白河县西营镇天逸社区居民陈晓青一家3口,原居住在偏远的大山里,是贫困户。移民搬迁后,她住进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在社区的帮助下,还利用新居一层门面房,开了家辅导托教所,托管社区留守儿童30名,去年纯收入3万元。她说,搬进社区后,自己不仅不再为地质灾害担惊受怕,还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据了解,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实施以来,通过“靠城靠镇靠园区”和“进城入镇住社区”集中安置政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巴山片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破了“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还通过“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的“扶贫套餐”,让4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

4年来,我省全部或基本建成2027个移民安置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

今年7月,省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对外发布《陕南移民搬迁》白皮书。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已完成投资456.7亿元,完成移民搬迁26万户88万人。陕南移民搬迁在减灾扶贫、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12年,我省城镇化率突破50%。初步测算,2015年达到53.6%,较2010年提高7.9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到2.2个百分点。

2015年,我省财政支出预计突破4000亿元,约达到410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其中,民生支出占比一直高于80%,有力保障了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项目等各项重点民生建设。

陕西已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社会,社会结构正在不断演进与优化。

40多岁的汲娟从一名农民转变为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秦龙现代生态智能创意农业园的一名产业工人,她告诉记者:“土地租出去了,每年会有几千元的收入。自己还像城里人一样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让天空更蓝让大地更绿

今年5月份,西安浐灞滋水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园占地面积100余亩,水域面积约70亩,有临湖景观廊桥、亲水平台、绿化景观工程等。而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非法挖沙现象普遍,尘土飞扬,环境非常差。公园的建成,让周边市民有了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此前,浐灞生态区已经建成开放了西安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潭公园等生态景观项目。

在绿地越来越多的同时,陕西的蓝天也越来越多。

今年国庆节收假第一天,省环保厅发布的消息显示,西安、宝鸡、铜川、杨凌等6个市区今年9月收获30个蓝天,优良率获评“满分”。据统计,今年1至9月,全省11市2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100至236天之间,关中各市(区)优良天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如今,“西安蓝”和渭河美景已经成为陕西生态环境变化的名片。

以秦岭保护、渭河治理、退耕还林、“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强力推进,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41.42%提高到2014年的43.06%,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近2平方米。“十二五”前4年,全省累计完成造林1997.17万亩。

省统计局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4%,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五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回顾“十二五”,2011年的承诺言犹在耳——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收官“十二五”,陕西给历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开局“十三五”,陕西又将踏上追赶超越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2020年陕西计划解决和改善12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 陕西无新增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境外输入11例
  • 陕西省抗疫情稳外贸一揽子政策“干货”来了
  • 兜底、督办、补贴陕西民政厅10项措施确保未脱贫人口清零
  • 西安增设“夜间预防接种门诊”
  • 陕西省18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备案名单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