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帝陵VS河南黄帝故里 祭拜黄帝该去哪

时间:2015-11-05 09:40来源:大西北网-陕西传媒网-三秦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11月5日讯 上古神话里,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故乡到底在哪里,由于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据,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没有定论。然而,近日,陕西黄帝陵一方与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又因为祭拜黄帝的问题吵了起来。事实上,对于黄帝的争夺并不仅限于河南和陕西。除了陕西黄帝陵外,还有河南荆山黄帝陵、甘肃正宁县黄帝陵等。过去对于黄帝的争夺,或多或少,暗战大于明争。而这次的味道则不同,因为一旦上升到国家公祭层面,必定只有一个是正统。那么,究竟谁是祭祀“正统”?
  
  10月20日,乙未重阳“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重要论述研讨会在黄陵县举行。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联主席、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赵世超在发言中指出,把黄帝陵看成“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不仅因为黄帝是公认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也是中国统一的象征,更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等伟大精神的代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台湾武庙明正堂儒宗鸞门弘道团赴陕西参观访问团一行于8月23日专程赴黄帝陵祭拜 记者 赵争耀摄
  
  “升格”提议引争端
  
  近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建议,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然而这样一个“升格”提议,却激起了意想不到的争端。按照许嘉璐的说法,“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所以国家公祭黄帝的地点应该在位于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然而这一建议在媒体发表后,曾多年从事历史研究的西安市副市长方光华随即刊发文章称,“历代对黄帝陵寝是祭拜的”,并且从前的所谓“庙祭”也不是在河南新郑,而是在“中央设立历代帝王庙”。
  
  “传说的不算,就历史记载的来看,历代对黄帝陵寝是祭拜的。”方光华说,《册府元龟》记载,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鄜坊节度使上书说,坊州轩辕黄帝陵应置庙,四时列入祀典,得到中央政府认可。“从此以后,对黄帝陵寝的祭拜作为国家祭典,就从未中断。即使是元代,也不废对桥山黄帝陵寝三年一次的祭祀。”
  
  “黄帝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共同尊奉的人文始祖,他创立制度、发明器械、设置历法,其仁化广及,恩洽鸟兽。死后,四海若丧考妣,无不悲痛。那时,还没有纪念碑,甚至连文字也没有,各地人民遂起土为冢,或建成庙宇,祭醊哭泣,以寄托哀思。这便是黄帝陵庙与其他遗迹并不止一处的基本原因。”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联主席、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赵世超说,秦汉时,阴阳五行说大为流行,黄帝被托祀为中央之帝,太昊被托祀为东方之帝、炎帝被托祀为南方之帝、少昊被托祀为西方之帝、颛顼被托祀为北方之帝,于是才有人视中原新郑为黄帝之居,被皇甫谧以“或说”的形式载入《帝王世纪》,后又被梁人刘昭在注《续汉书郡国志》时引用。
  
  “这套由阴阳家按照五行生克之理所铺排的五方帝并不是真历史,充其量只能算做一种文化。”赵世超举例指出,少吴族的活动区域本在山东曲阜一带,但汉人把他配成了西方之帝,所以就称华山为少吴之墟。新郑被称为有熊氏黄帝之墟的缘由与此完全类似,带有极大的人为成分。
  
  赵世超说,现在有学者把新郑为黄帝故里说的好像板上钉钉一样的不可摇撼,而所据的材料却仅仅是普通史学工作者都懂得必须慎用的《帝王世纪》,未免有失风范。至于庙祭历代帝王,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也应始自于唐,由于是从方便皇帝出发,为避免祭陵旅途劳顿而设,故历代帝王庙必建于首都,也和新郑无关。
  
  皇家制度使桥山“祭黄”具有唯一性
  
  “自汉至唐,国家统一日久,通过规范对先代帝王的祭祀制度来强化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就显得非常必要。”赵世超说,唐代宗大历五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得到了代宗的批准,从此,隶属于坊州的陕西桥山黄陵便成了皇家致祭的对象,正式进入朝廷的礼制系统。
  
  宋太祖承唐末及五代十国丧乱之余,一继位便颁下诏书,为黄帝陵置守陵五户,命“春秋祠以太牢”,凡有“隳毁者”,皆“修葺之。”
  
  明朝建立,朱元璋更于洪武四年让礼部“定议”,将全国的“合祀帝王”减少到35位,并按一人一处的原则,明确上陵祭祀的地点。其中,黄帝的致祭场所被确定在当时的中部县,即今黄陵县。除此而外,他还特下诏旨,规定在每年仲春和仲秋的朔日,遣使致祭,每三年则由皇帝“出祭文、香帛,传制遣太常寺乐舞生贲往所在,命有司致祭。”为了保证规定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又要求陵置一碑,“刊祭期及致牲帛之数。”同时,为黄帝陵专置了五品护陵官。
  
  “经过唐代宗的创设、宋太祖的恢复和明太祖的整顿,对历代古帝王陵的祭祀已经相当规范。皇家制度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也必然使陕西桥山进行的祭黄活动带上唯一性与排他性。”赵世超说,不仅洪武以后的永乐、宣德、景泰、天顺等诸朝都屡屡遣使到中部县祭黄,而且清代也完全沿袭,毫无所改,唯规模更大,仪式更加隆重。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仍其旧,仁人志士及海外侨胞纷纷到此表达爱国之情,港澳台同胞纷纷到此寻根问祖,更表明制度行之已久,早已约定俗成。
  
  赵世超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黄帝陵看作“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正是对中华民族始终围绕一个中心的演进过程所做出的明确肯定,这样既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也体现了对过往王朝理性政策的充分尊重,更顺乎潮流,合乎民心。
  
  人大代表:应当立法规范黄帝祭祀乱象
  
  事实上,陕西、河南两地对祭拜黄帝的明争暗斗已经不止一次上演。在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从1955年就开始由当地政府主持祭拜黄帝活动,而河南则是从2006年开始祭拜。
  
  “我觉得我们河南从文献上说新郑是黄帝故里依据非常充分,尤其是这个地方的考古发现和岩画石刻与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对黄帝文化研究四位一体在全国是很难做到的,我觉得将大典放在河南是有天时地利人和因素的。”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说,首先要加强研究,寻找为什么在河南举办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其次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宣传。“最终由中央决定,我们做好工作就可以虚位以待了。”
  
  而赵世超则表示,“到底最终要不要上升为国家祭祀,如果上升了以后,是在河南还是陕西,我们只能提出建议,河南提不能妨碍陕西也提。”
  
  “黄帝祭祀传承着中华民族同根共祖的理念,发挥着促进民族认同和增强团结的重要作用。清明公祭黄帝陵活动是极具传统文化和精神感召力的民族盛典,表达着中华儿女对始祖的感恩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尚。”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苏宇坦言,长期以来,陕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担当,精益求精,竭力保护黄帝陵,捍卫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没有错,但是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度,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虚拟编造一些历史故事或者篡改历史,这样是对人文始祖的不负责表现。”苏宇说,对于那些不遗余力争抢文化资源的地方政府来说,虽然达到了让当地出名的目的,但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却是不择手段的负面影响。
  
  “以公祭之名,行利益之实,公祭、争祭屡见不鲜,失去了祭礼应有的‘宁简勿奢’本意,失去了祭祀活动应有的庄严肃穆,广大民众和海外同胞对此莫衷一是、不知所从,严重损害确立了数千年的黄帝陵的神圣地位,影响了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至上性和崇高内涵,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建议,将黄帝陵保护提升到国家层面立法,规范黄帝祭祀乱象。
  
  名人故里之争的背后
  
  “有的地方以黄帝出生地为名义,有的地方以黄帝建都地为名义,有的地方以黄帝巡守地为名义,有的地方以黄帝安葬地为名义,甚至有的地方以黄帝元妃嫘祖故里为名义,遍设祭坛,各行其是,重复祭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说,他用“无故乱纲、不庄不谐、失敬失诚”三个词来形容如今全国争祭黄帝的混乱。
  
  “像如今这样‘无依无凭、无法无轨’的乱祭黄帝,完全是‘祭祀经济’这一错误观念在作祟。”谢阳举说,他认为这样下去,“终将败坏黄帝陵祭祀活动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内涵,有损黄帝乃至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损害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事实上,不仅仅是祭拜黄帝之争,近年来,各种认祖归宗、历史文化名人争夺愈演愈烈。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了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同一个诸葛亮,山东临沂祭,湖北襄樊祭,陕西汉中祭,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祭祀活动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出现了“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甚至连盘古、西王母、孙悟空也都被抬了出来。
  
  如果只是民间的历史传统和自发行为还好,但不少公祭活动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推动。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已经有数十个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了类似的“公祭”活动。显然,这些看似认祖归宗的文化活动后面都写着“公祭经济学”“旅游经济学”。
  
  “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有人精辟地概括了时下一些地方政府对待文物和文化资源的矛盾态度。闲时争、忙来毁,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有其内在逻辑,这逻辑的核心就是GDP至上的经济驱动。争也是为了GDP,毁也是为了GDP,一切围着经济转。“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一种产业的竞争。因此,地方政府关注名人故里及相关建设,并将其作为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去发展,似乎只要跟风跑,搭上文化的台,就一定能唱出经济的戏,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回到这次陕西、河南的祭拜黄帝之争,尽管两家你来我往,但却有一点共识,就是都同意把祭拜黄帝上升到国家层面。而不少网友认为,以国家级公祭仪式,来强化国民的集体记忆和认同,才是整个仪式的精髓,但是祭祀谁并不重要。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2020年陕西计划解决和改善12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 陕西无新增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境外输入11例
  • 陕西省抗疫情稳外贸一揽子政策“干货”来了
  • 兜底、督办、补贴陕西民政厅10项措施确保未脱贫人口清零
  • 陕西省18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备案名单
  • 陕西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 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管理工作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