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以“三个更加注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时间:2024-09-26 21:4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 王志俭 点击: 载入中...
“牢记嘱托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金昌专场

  大西北网讯(记者 王志俭)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讲好新中国成立75年来甘肃发展故事,全面展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牢记嘱托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9月26日下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金昌专场。金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琳玺围绕“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金昌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金昌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副市长、金昌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马国开,副市长吴双峰,市政府秘书长宋光福。


 
  金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琳玺介绍金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质量魅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1981年建市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创新,不懈奋斗,昔日戈壁小镇已发展成为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宜居宜业现代新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纲”和“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昌实践。
 
  回顾建市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金昌已拥有四张独具特色的名片:
 
  第一张名片──“中国镍都”。金昌镍储量和产量均居全球第3位,钴产量居全球第5位,铜产量居全国第4位,矿产铂族金属产量居亚洲第1位,196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时,亲切地称之为祖国的“聚宝盆”、难得的“金娃娃”。
 
  第二张名片──金川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驻金省属国有企业金川集团是全省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连续6年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第300位,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78位。
 
  第三张名片──循环经济“金昌模式”。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实践,形成循环经济“金昌模式”,2011年被列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案例,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第四张名片──“全国文明城市”。经过30年不懈努力,于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三次获得这一殊荣。
 
  回顾建市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金昌发生全方位的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坚持市企一体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们秉持市企“一家人”理念,树牢“一体化”发展观,全力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8亿元,是1981年(3.3亿元)的175倍、2013年(252亿元)的2.3倍,年均增长1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是1981年(1066元)的131倍、2013年(5.4万元)的2.4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亿元,是1981年(1023万元)的310倍、2013年(15.6亿元)的2倍。2023年金川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530亿元、利税总额17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对全市税收贡献率多年保持在70%以上。近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稳居全省第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7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32个月位居全省第1,连续10个季度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第1名;金川区入围“2023中国西部百强区”,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永昌县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24位;金昌经开区入选“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今日之金昌,正以“金昌速度”“金昌担当”为一域争光、为全局添彩。
 
  二是坚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产业结构显著优化。我们把产业转型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持续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5亿元、404亿元、129亿元,是1981年的66倍、224倍、144倍,2013年的2.2倍、2.2倍、2.4倍。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项目为王、双招双引不动摇,聚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2个千亿产业,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4个百亿产业”的“2+4”现代化产业体系,40万吨铜电解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业类项目投资占比达到80%,镍铜钴新材料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金昌成为西北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供应基地,产业集群在转型升级中聚链成群、集群成势。“2+4”现代化产业产值从2021年的66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403亿元,年均增长38%,连续两年获全省链长制考核优秀等次。今日之金昌,产业结构实现了量的规模扩张和质的优化提升,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坚持城乡“六融一体”发展,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我们聚力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强工促农、强城带乡,统筹推进城乡空间、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六融一体”,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省率先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景城一体”模式被国家确定为经验模式,金昌机场、金武高速、韩家峡水库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48平方公里,是1981年(13平方公里)的3.8倍;公路通车总里程2516公里,是1981年(377公里)的6.7倍;累计改造棚户区9.3万套、老旧小区2.8万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8%,我市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93个,新建集中居住点151个,改造提升农宅3.5万院,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6914户,人民群众搬进了新房子,圆了安居梦。今日之金昌,城市更靓、乡村更美、魅力更足。
 
  四是坚持播绿与治污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作为地处戈壁腹地的工矿城市,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播“绿”、一手治“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坚决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森林覆盖率由1981年的4%增加到2023年的11%,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37平方米,生态底色更加靓丽。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2013年以来,农业用水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86%提高到9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无废城市”建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近年来保持在300天以上,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前列。经过多年治理,我市不仅摘掉了曾经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黑帽子”,还进入了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成为国家园林城市。今日之金昌,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环境更优美。
 
  五是坚持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我们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金川集团获评全国供应链创新和应用示范企业,镍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3年的2.2件提高到2023年的14件,增长6.3倍。今日之金昌,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六是坚持抓改革促开放优服务,发展环境显著提升。我们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金昌经开区在全省开发区率先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获评全省A级等次。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市。全面深化12345“接诉即办”改革,深入推进“市域通办”“不来即享”“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100%,“擦亮‘办事不求人’金名片”“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解难题”等经验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全省第1。今日之金昌,正在成为改革开放的高地、投资兴业的福地。
 
  七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福祉显著增进。我们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每年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民生福祉越来越有质感。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0082元、21258元,是1981年(680元、149元)的74倍、143倍,2013年(23786元、8863元)的2.1倍、2.4倍。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1万人以上。建立城乡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21个,高考上线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创建三甲医院2家,每千人拥有床位7.6张,是1981年(2.2张)的3.5倍、2013年(4.6张)的1.7倍,三次蝉联国家卫生城市。93%的城市社区建成日间照料中心,60%的行政村建成互助老人幸福院,城市、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8.8岁提高到2023年的77.6岁。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扎实推进主动创稳、主动创安,创新开展“连心促治理”1456工作法,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双拥模范城实现全国“八连冠”、全省“九连冠”,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今日之金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底色更厚、生活品质更高。
 
  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及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省委省政府赋予金昌“聚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之城、创新开放的活力之城、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和合善治的文明之城”的新使命新任务,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金昌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记者问答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金昌市作为“中国镍都”,坚定不移强工业兴产业,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请问金昌市在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聚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之城”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何打算?
 
  金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金昌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马国开:近年来,金昌市锚定省委、省政府赋予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聚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之城”的使命任务,坚持以培育提升“2+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以高水平市企融合一体化发展为基础,深入开展“两重”“两新”行动,抓监测稳增长、抓产业强动能、抓培育扩总量、抓技改促转型、抓服务优环境,以“三个更加注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更加注重健全制度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专班制、链主企业制等“七大机制”,动态更新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年度工作任务清单、链上企业清单、项目推进清单“两图三清单”,制定实施《金昌市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配套行动计划,全力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强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4”现代化产业集群产值从2020年的48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40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3%,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今年1-7月产值达到1144.3亿元,同比增长33.4%,为建设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引导龙头企业组建有色金属固危废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创新联合体,甘肃省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成功推出全省首款“科创贷”产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产业成功入选商务部第三批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积极布局高端制造,4N5无氧铜板材等关键产品成功量产,磨砂面超软铜带等一批拳头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行动,5G基站实现园区全覆盖,“电投云”“天翼云”等“八朵云”完成部署,创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4家、省级数字化车间4个,创建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1家。金川集团5G智慧矿山项目被评为全国“5G+互联网”典型案例。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谋划储备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项目227个,全市规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9.16%。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载体25家。
 
  三是更加注重做优营商环境。梯度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4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1家。全力服务支持金川集团成为世界500强第300位的冶金巨头。设立“金昌企业家日”,按季度、分主题组织开展政企沟通交流活动,累计评选优秀企业20家,优秀企业家84名,“一企一策”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000余个,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一区两园多点”的发展模式带动金昌经开区位列2023年全国230个国家级经开区65位,被授予“2023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总体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紧扭住强工业兴产业“这个关键”,坚持走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三条路子”,培育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以更优路径、更实举措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聚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现代之城。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幸福安康,请问金昌市在建设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聚力打造“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金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双峰:近年来,金昌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政府批复的《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23-2030年)》,强工促农、强城带乡,市企融合、产城融合,统筹推进城乡空间、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六融一体”,全力建设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健全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出台金昌市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暨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工作专班,设立专班办公室和九个专责组,一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印发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完善组织推进、责任落实、调度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20余件。
 
  二是谋划实施“一大批”支撑发展的建设项目。建立城乡融合发展项目清单,2023年以来实施重点项目387个,总投资1808亿元。市区基础设施新改建、城中村综合改造、自然村组道路硬化、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有序实施,金川区城中村供热、供水管网和永昌县东寨镇政府公租房供热等基础设施与城区实现同网同源、互联互通,金昌市入选全国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规划建设金川区城乡产业融合示范园区,金昌经开区社区医院建成投用,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快实施,园区产城融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三是探索推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努力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城乡融合发展学院建成运营,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金川区实现全覆盖、永昌县建成2个,“五融三不变”的“村居融合”改革试点完成2个、正在推进3个;“土地托管”、庭院经济、旅居式养老、“彩礼变基金”风俗革新倡议等模式积极探索。永昌县、金川区被确定为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四是创新开展“一系列”带村带镇的发展模式。创新开展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行动,通过产业带动、消费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带动、就业务工带动“四种带动类型”和辐射带动、平台支撑、利益联结、品牌打造“四种带动方式”,212家企业或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带镇带村全覆盖。实施乡镇改革创新模式26项、示范性工程31项,形成“村村联合”抱团、吨包袋“共富车间”、“光伏+种养业”等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到33.16万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5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6:1。今年上半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到18.55万元、增长2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89元、增长8.2%。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六融一体”,全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全省前列,打造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金昌市是全省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并两度蝉联,请问,金昌市在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聚力打造“和合善治的文明之城”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金昌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宋光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金昌作为全省首家全国文明城市,必须对标全会《决定》各项改革部署,坚决扛牢省委赋予“聚力打造和合善治的文明之城”的使命任务,着力建设颜值更靓、气质更佳、魅力更足的全国文明城市,以一域出彩为全局添彩。
 
  更加注重精雕细琢,让城市颜值更靓。围绕“天蓝、水清、地绿、城美、民富”,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品质,扮靓城市颜值。靓在天蓝,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保护蓝天三年专项行动,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治企、减煤、控车、抑尘、禁燃”,稳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靓在水清,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常态化抓好入河排污口、工业园区水污染专项整治,共绘河畅水清新画卷。靓在地绿,因地制宜打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城区与郊区有机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不断提升绿化扩、管、护水平,建设有魅力高品质的园林城市、有韵致特色化的和美乡村、有颜值绿意浓的人居环境。靓在城美,加强城市整体设计和风貌管控,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把现代工业元素、戈壁绿洲特色、河西走廊风情等有机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建设。靓在民富,统筹经济和生态、城市和乡村、发展和安全,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快速增长,让经济增长的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更加注重转型跨越,让城市气质更佳。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水平为引领,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社会文明建设全面转型跨越发展,涵养城市气质。绘就现代工业发展底色,坚定不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高水平市企融合一体化发展,强化专业园区支撑,深化数实数智融合,在全面转型、深度转型、现代化转型中加快高质量发展。绘就活力希望底色,以高效能科技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高水平开放合作提升竞争优势,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带动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绘就生态文明底色,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和环境治理型等碳中和产业,打造“低碳园区”“零碳园区”和绿色工厂、绿色矿山,促进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绘就幸福生活底色,坚持为民惠民,多元化促进就业增收,立体式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缩小城乡差距,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绘就城乡文明底色,紧紧抓牢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个主体,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文明村镇、单位、家庭、校园等培育力度,推进文明细胞扩面提质,以点带面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更加注重开放包容,让城市魅力更足。深入挖掘金昌人文情怀、精神特质,打造和擦亮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魅力。彰显多元魅力,秉承“艰苦奋斗、和谐进取”的城市精神,充分发挥市民主人翁作用,讲述好金昌故事,传播好金昌声音,提升城市“圈粉力”。彰显人本魅力,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文关怀多样化形态嵌入城市肌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普及实施圆角道牙、温暖驿站等“微改造、小工程、细提升”民生项目,做到文明创建与办好民生实事相统一、相协同,用人民群众“点赞量”,检验文明创建“含金量”,提升群众向心力。彰显文化魅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旅融合,用好用活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资源,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知名度,推广金昌特色美食品牌,促进“卍”字灯、节子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提升文化吸引力。彰显和合魅力,聚焦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坚持城乡共育、地企联动、军民共建,把和合善治的理念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拓展群众参与路径,让全体市民共建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提升创建凝聚力。彰显新风魅力,持续深化“德润金昌”道德实践活动,加大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的培育选树宣传力度,以一群人带动一城人,引领全体市民在相互濡染激励中放大“榜样效应”,让文明之花在镍都金昌绽放,提升文明感召力。

  金昌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科技创新是“国之利器”。请问,金昌市在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聚力打造“创新开放的活力之城”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国开:近年来,金昌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方面,我们着力做好改革开放“大文章”。坚持以高质量改革攻坚破除发展障碍,建立改革工作“124”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一是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实施强工业和产业赋能行动,完善高水平市企融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金昌国家级经开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产业链“七大机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近三年“2+4”现代化产业体系产值年均增长38%。
 
  二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实行包抓联、“六必访”等制度,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实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专员制服务,“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解难题”经验入选国务院典型案例,成功创建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200余项,加快建设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区,促进外贸、外资、外经、外运“四外”联动,外贸进出口总额长期占据全省“半壁江山”,金昌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改革,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和特色高中建设,推进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成功创建“三甲”医院2家,建成全省首家保教医三位一体托育服务中心,推行现房销售和“一房一价”,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和“连心促振兴”1456工作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我们着力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坚持以高效能科技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在科创平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协同发力,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5.95%,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在全省前列。
 
  一是加强科创平台构建,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成功创建省级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实现民营企业建立省级创新平台“零突破”,引导地方龙头企业组建高品质蔬菜、氯碱化工、有色金属固危废资源综合利用等3个产业创新联合体,“甘肃永昌苜蓿科技小院”“甘肃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金昌综合试验站”挂牌运行,设立新能源电池产业研究院、奶绵羊产业研究院,培育各类科创平台及企业100余家。
 
  二是加速科学技术攻关,加强厅市、市企、校企协同创新,建立“地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发展模式,培育“大国工匠”、省级领军人才、省优专家等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国内唯一、全球首创的复杂难处理镍原料火法生产线成功投产,手撕镍带、单晶材料、高性能锻造板材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高纯镍钴铜生产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用好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更多科技项目成果就地转化,“十四五”以来取得科技成果28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和行业奖项8项,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2.9%,成功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四是加大金融赋能支撑。2022年率先在全省组建工商银行金昌科技支行,在第29届兰洽会“强科技行动发展论坛暨科技成果发布沙龙”活动期间,成功推出全省首款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信贷产品——“科创贷”。同时,引入财政贴息政策,极大地压缩担保和放款流程。截至目前,累计为13家企业发放贷款50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扛牢省委省政府赋予金昌的新使命新任务,继续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更好发挥金川集团创新引领作用,完善梯次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体系,一体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形成创新涌流、锐意进取、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推动金昌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夯实生态文明底色是关键。请问,金昌市在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力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琳玺:近年来,金昌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决定,全力打好生态文明建设“七大战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聚力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实现了生态文明高品质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
 
  一是聚焦制度设计,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以“双碳”战略为引领,制定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方案,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工业、能源、住建、科技、交通、林草、公共机构、消费等领域“1+N”政策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改革、制度机制文件36件。
 
  二是聚焦“降碳”,全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强化能耗“双控”管理,将工业项目节能减排指标纳入招商引资项目审查环节,扎实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绿色能源体系。“十四五”以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累计下降20.36%,新上项目能效水平均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值,“两高”项目节能技改稳妥推进,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载体4家、省级绿色制造体系载体17家;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33.15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74.9%,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53.6%。
 
  三是聚焦“减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保持在300天以上,二氧化硫回收利用率达到96%以上,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Ⅱ类目标,优良比例100%,全国排名第六位、全省第三位。“无废城市”加快建设,建成绿色矿山7家,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24家,城区、县城、农村地区清洁供暖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44%、85.55%、89.19%;金昌市荣获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全民活动城市一等奖。
 
  四是聚焦“扩绿”,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狠抓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审计反馈问题整改,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大力度防沙治沙,持续实施祁连山生态修复与保护、北部荒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愈加牢固。“十四五”以来,完成植树造林8.04万亩、义务植树584万株、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6.53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7.2平方米。
 
  五是聚焦“增长”,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化循环经济“金昌模式”,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走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条路子”,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更“新”、发展模式更“绿”、经济质量更“优”。“十四五”以来,以年均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11%的经济增长,“2+4”现代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7.9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47.6%、19.4%、39.16%。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金昌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