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小区里有托老所,这种方式在德国是主流   

时间:2017-07-15 21:0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  南京一开发商在小区内开设托老所,遭业主反对。业主认为,开发商并未告知,合同上也未标明。开发商则声称早已公示,而且也严格按照南京市规划局给的规划要点执行。南京市规划局则称开发商拿地时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合同规定小区需配建基层社区服务中心,其中必须预留不少于800平米的养老设施用房,建成后必须无偿出让给政府。
  
  ▲新闻图:涉事小区
  
  此间涉及的问题,只能交给法律解决,但让我留意的是业主们对托老所抵制的理由。除了知情权与合同纠纷外,他们更认为托老所会影响小区出入,降低自身生活质量。
  
  持类似态度的并非仅有该小区业主,仅仅在南京,一年来就发生过多起小区建养老服务中心遭业主抵制的事件。许多城市规划者其实也持类似心态,老人院往往修在市郊,虽然占地大,楼宇多,看似气派豪华,却远离了老人原先的生活半径。
  
  可是,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这样的养老机构真的适合中国,又真的具备普遍性意义吗?
  
  即使是养老体系更为健全的发达国家,也不会以这样的养老机构为主。他们所热衷的,恰恰是南京小区业主们抵制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以德国为例,早期德国养老院大概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建设,当时还是二战时期。那时的养老院仅起收留作用,提供简单的居住功能。大部分都是单体楼,活动空间仅限于门口长廊。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德国养老院开始有了“医养结合”、“医疗养老”的概念。当时,人们通常把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称为患者,于是初级的医疗养老形式渐渐形成。到了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又开始提倡“以居住为主”的养老形式。1995年后,人们开始重视“家庭”的氛围,认为老人在养老院里居住应该像在家里居住一样。如今的养老院,则与社区相结合,结合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也开始普及。
  
  ▍旅途囧事,却得以见识德国养老院
  
  人在旅途,难免碰上些囧事,而我遇上的最囧之事,发生在德西某个不知名的小城镇。
  
  那天,我打算从斯图加特前往弗莱堡,因沿途景致美妙,所以开开停停,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十二点半。儿子在后排说肚子已经咕咕叫,我看看时间,去目的地再吃饭就会很晚,不如就地解决,于是驾车转入所经城镇。没走多远,便在路边见到一栋楼,相当漂亮。一楼更是窗户明亮,采光极佳,里面显然是咖啡厅,装修典雅,许多人坐在里面吃吃喝喝。最重要的是,它竟然有停车场,而且入口有免费字样,这可是大好事,于是我立马停车,兴冲冲走进去。
  
  结果,囧事发生了:所有人都望向我们,神情诧异。我心想德国人民不至于这样少见多怪啊,见到三张亚洲面孔就如此吃惊,但是且慢,为什么这间咖啡厅里全是老人家?
  
  退后两步,在门口好好看看,简直无地自容。原来这里是一间养老院,咖啡厅也是养老院里的设施。我只能感慨:你修得这么漂亮,就是为了用来骗我的吗?而且,与我认知中的养老院不同,这间养老院就在城镇中心,与周边的建筑、公共设施融为一体。
  
  据说,德国养老院除了房间设施齐全,而且都是无障碍设施外,也很注重心理因素。比如房间窗户都是落地窗,保证老人无论坐在轮椅上还是躺在床上,都可以看到室外景致。院内的健身设施跟城市公园里的公共设施没有区别,花园也像公园。咖啡厅和餐厅都跟外面一样,所以我们才会误以为是对外开放的餐厅,直接闯进去。这种做法是为了让老人有更加乐观开放的心态,不觉得自己是老人,依然与社会接轨。
  
  这间漂亮的养老院引发了我的兴趣。要知道,德国的老龄化程度位列欧洲第一,在八千多万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人高达20%以上,估计到2050年,德国一半以上人口将超过50岁,1/3以上人口超过60岁,养老压力极大。而且,德国与中国不同,有“养小不养老”的传统,对孩子的抚养有法律和道义约束,但在赡养老人方面却没有相关约束。老人退休后就得靠自己,或在家养老,或在养老院养老。
  
  ▍养老院交给了市场
  
  其实在德国养老,既容易也不容易。容易是因为人均收入高,社会体系相对完善,有基本保障,还有很多针对老人的援助计划。难度则在于德国人普遍没有多少积蓄,但如果你想得到高标准服务,还是得花不少钱。另外,各种援助计划并没有覆盖所有老人。
  
  数据显示,目前德国共有1.24万家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其中54%为慈善组织所办,36%为私人养老院,其余那10%则为公立养老院。前些年,德国还通过新法律,明确规定各类型养老机构都要实行公司化登记,一律公司化运营。
  
  这种彻底的市场化操作,不但使得市场在竞争状态下更为规范透明,也催生了许多高端养老机构。我所见的这家养老院,还远远称不上高端。资料显示,有一家凯维埃养老院,是一家全德连锁养老机构,其设施可以与五星级酒店相比。如果老人腿脚还灵便,甚至还有赴土耳其、西班牙等地的旅游团可以报名参加。当然,条件好价格自然高,传说中每月要四五千欧元以上的养老院就是这一品牌。能够住进来的老人,当然需要雄厚财力。
  
  德国这1.24万家养老机构,大概有八十万个床位,一般规模都在八十到一百个床位左右。从不同类别来看,私人养老院的收费自然最高,主要对象是中产和富人,收费在四千欧元以上,如果生活无法自理,费用会达到每月六千甚至上万欧元。公立养老院收费最低,每月两千欧元左右,接纳的主要是低收入阶层,因此只具备基本的设施、提供最低标准的服务。慈善组织和地方社会组织的养老院价格居于私人养老院和公立养老院之间,其设备和服务处于中等水平,收费在三千到四千欧元之间。
  
  当然,德国老人实际缴纳的费用并没有这么高,保险可以解决一半,还有一些其他福利。而且,无论哪种养老机构,政府均提供相应补助,而且补助按床位发放。
  
  但即使如此,近年来,德国一些档次相对较低的社区养老院仍频频因服务问题被诟病,主要原因就是经费问题导致的护理人员不足,毕竟德国人工也高。德国《明镜周刊》曾公布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在2020年之前,目前养老院中的1/7将消失,原因是护理人员缺乏、基础设施老化以及资金支持不足,导致入住率偏低。但与此同时,在2020年之前,会新增17.9万老年人。看来,德国的养老体制也面临着沉重压力。也正因此,催生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才是主流
  
  选择到养老院养老的德国人其实并不算多。有数据显示,这部分仅占德国75岁以上人口的33%。大多数人仍然选择居家养老,依托周边的养老机构,选择各种上门护理服务。
  
  当然,上门护理的费用相当高,如果是最高标准的全天候、非自理护理服务,每月可能高达1万欧元,请得起的老人并不多。大家的选择还是其他级别的护理,普遍在两三千欧元,依靠德国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以及保险、积蓄等。另外,大多数居家养老者会在家中安装紧急呼叫设备,直通救护中心或医院。
  
  也正因此,社区养老应运而生。它不同于老人自行在家养老,也不同于养老院养老,而是介乎二者之间。
  
  它的模式非常简单:老人无需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生活,可以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人际圈子,但仍然要搬离自己原先的住所,进入社区内的居家服务公寓。这种公寓采用无障碍化设计,还有许多老人专用的硬件设施。每天都会有护理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护理当然要收费,但也有免费的,比如年轻时可以参加“储蓄时间”义工项目,老了就可免费享受义工服务。
  
  在德国的养老体系里,义工的角色十分吃重。如果没有义工,单靠在职人员,养老体系其实根本无法运作。年轻时做义工,年老享受义工服务,如此代代相传,也是德国一大特色。
  
  ▍跟幼儿园连在一起的养老院
  
  南京小区业主抵制小区内的托老所,其中一个顾虑是怕影响孩子出入,但在德国却不是问题。
  
  因为有了误闯养老院的经历,我在之后的旅途中特别留意养老院的存在。也是在德国西部的一个城镇,我再次遇到一座养老院,不过这次先吸引我的,却是一座幼儿园。
  
  小镇当天不知道搞什么活动,路边车位和教堂广场等全部立了暂时禁停的牌子。我们开车兜到一个居民区,才有停车场。停好车后,旁边刚好是个幼儿园,与停车场以铁栅栏相隔,可以见到小操场。
  
  孩子们正在院子里嬉戏,作为游客,自然免不了驻足流连一番,看看当地幼儿园的设施。正在看着,突然幼儿园院子旁边的一道玻璃墙的玻璃门打开,有几个老人家在护工的引导下颤颤巍巍走过来。
  
  我这才发现,幼儿园与旁边的建筑彼此相连,只有这道玻璃墙相隔,通过玻璃门便可互通。再去看看这个隔壁院落,居然是座养老院。
  
  走出停车场,绕到这座幼儿园和养老院的前面,才发现二者虽然各自挂牌,但却是同一品牌。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连锁机构,其特色就是幼儿园和养老院建在一起。
  
  将幼儿园和养老院建在一起,当然是希望老人更开心,孩子更懂事。所以,玻璃墙的门经常打开,老人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组织各种活动。
  
  有人说了,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像我们中国这样几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呢?
  
  老外可不是这样。在德国,父母有责任抚养子女,并且受到法律约束,但子女并不优先承担赡养老人义务。之所以有这种与中国传统思维截然不同的观念,是因为在德国人看来,父母把孩子生下来,这是他们的主动选择,因此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而子女生下来是被动的,不是他们的自我选择,所以不必优先承担父母的养老责任,这就是德国“养小不养老”的传统。
  
  何况,靠子女养老是典型的推卸政府责任。毕竟,政府收入比起个人来说相对稳定。养老靠养老金和保险,孩子靠不上,而且养孩子花费大,这么一权衡,难怪德国的人口出生率这么低。
  
  对于同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养老体系不如德国健全,更需要借鉴的也许就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几十年后,需要离开家门或小区,就能享受养老服务,也许是相对最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