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之争,“收视”也要“收信”

时间:2012-08-07 15:19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司马童 点击: 载入中...
 
  收视率造假正在成为个别地方卫视争夺市场的“捷径”。人民日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获悉,与制作节目相比,“制作”收视率以其低廉的代价、隐秘且难以查证的造假方式以及惩戒机制缺失的行业背景,正在成为个别地方卫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争上游的“幕后法宝”(8月6日《人民日报》)。
 
 
  如今,似乎很多东西都可以作假,票房、球赛、排行榜……样样可以动手脚。收视率调查的“造假邪风”,尽管看起来与普通百姓“联系不紧”、“利害不大”,而事实上会严重影响和左右电视节目构思、文化产品创作的专注方向,进而给“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发出虚假信息,催生创作歧途,其丑其害显然不可小觑。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收视率造假或许只是一种“隐性之害”。而相比之下,作为同行相竞的对象,这一数据若存“造假之嫌”,就非但是种评价的不公,更会涉及诸多利益的得失了。譬如去年,香港“金像奖”的收视数据便引发了一场无线与亚视之间的“口水仗”。无线公布收视调查,指亚视播映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平均收视7点,最高11点,人数最高约63万;亚视指不可信,是有人以“虚假”的收视结果攻击亚视。此后,亚视不仅要求有关部门彻查收视率真伪,并称收视率调查的“失真”已给自身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换个角度看,收视率调查日趋增多的“造假之争”,一则说明电视节目等文艺产品“以人为本”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二来也表明当前“一家独大”式的调查格局,已经越来越易受到利益相关者的质疑与猜忌。所以,作为有关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正视这种“非实力竞争”会搅乱市场公正,一方面更应尽快从“法”的层面加强监管,从根本上杜绝收视率调查滑向“假球之害”。
 
 
  值得欣慰的是,“收视率调查国标将面世,整治行业造假。”据报道,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正在推动出台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的制定活动,该国标目前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的确,很多问题不怕解决不了,就怕浑浑噩噩、无所作为。人们有理由期待,随着收视率调查“国标性规则”的出台,某些“造假猫腻”将越发难以隐藏和操弄,“收视”也“收信”的公平较量氛围,亦会更加稳固与浓烈。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郭夏:开放创新“金砖+” 命运与共亚非拉
  • 博论|“主旋律”蕴含巨大精神力量
  • 【地评线】守护“第五空间”,增进民生福祉
  • 从“闲人免进”到“城市客厅” 常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效破解
  • 【地评线】中国外贸为何“韧性”十足“逆势”而上
  • 以“四力”夯实乡村振兴成果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