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湾:从种地到收租子 再到进城打工

时间:2013-07-08 21:2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程健 点击: 载入中...
  走近黄河北居民生活系列报道之六:

 
  位于北滨河路路北金城路路南的徐家湾村四周被高楼所包围。这里,居住着70多户共200余人。对他们而言,1998年是一个难忘的转折点。因为,那一年之前,他们乃至祖祖辈辈们住着土房子,依靠着自己的双手种地生存;那一年之后,他们失去了土地,换来了钱,盖了小洋楼。从此,坐在家里依靠收租生存。

 
 
 

 
  没变的,还是那个地方以及平凡的日子。改变的,却是从种地到收租,从户口本上的农民到非农,享受的政策待遇标准比以前高。当然,这些改变都来自于城市化,源自1998年北滨河路工程的开建……
 
 
  1998年之前,徐家湾村一带除了个别楼房和村民们的土房院落之外,几乎全是田地,一直绵延至黄河边。全村一百多亩水地,相对而言,人均土地面积较多,所以,村民们都很辛苦。村长关连庆介绍,当时村民们的地里种的都是蔬菜。“一年要种三茬,先种番瓜,七月份左右,番瓜收完后开始种秋菜,秋菜卖完后再种大棚蔬菜,诸如西红柿之类的。”他还说:“种植蔬菜,尤其是大棚,是需要技术的,很难的。”但一年下来,一亩地纯收入高达1000多元。因此,即使是很辛苦,生活却也比较幸福。
 
 
  但是,这种幸福是狭义的。
 
 
  村民们除了能够吃饱穿暖、吃好穿好外,几乎享受不到其他的东西。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萧条,关连庆说道:“那时候只有一条金城路,而且还不平坦,加上人烟稀少,治安状况不好,出租车都不来。”不止于此,那时的徐家湾村周边异常寂静。每天来往的也就全村的200多人,根本没有外来人口或者流动人员。
 
 


 
  1998年,城市化进军黄河北。随着北滨河路开建,村民们的大量土地都被占了。只剩下了一些边边角角和村企业以及宅基地。也就是说,从那时候开始,徐家湾村的村民们已经没有了土地。伴随失去土地,徐家湾村周边因为滨河路的贯通而繁华了起来。于是,村民们用补来的钱修了小洋楼,开始出租。结束了种地卖菜的苦力劳动生存方式,开始了坐收房租的日子。而且,失去土地的村民们身份也得到了改变,成为了非农业户口,也能享受到比农民更好的各项政策待遇。
 
 
  如今,一个小平房每个月可以收到200多元的租金,关连庆介绍,人均收入也就是2000元左右,可以说,徐家湾村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以房屋出租为主要经济来源。当然,一些年轻人也会进城打工。他还说道:“总体而言,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更关键的是,村民们不再下地干活了,这是最值得开心的事情。”
 
 
  从起初的农耕时代,到后来的建楼收租子生活,再到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向城市打工生活,徐家湾,正在从单纯的农业经济向更为多元的市场经济迈进,在这一质的飞跃中,越来越多的徐家湾人,也开始向城市看齐靠拢,不断发生改变,成为这一带居民迈向城市至关重要的一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以前种菜吃 现在买菜吃
  • 农民变市民:不仅是角色转变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