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兵器知识》:5月3日至17日,由北京军区组成的轻武器射击竞赛队,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办的“2013-国际陆军轻武器技能大赛”。这是我军首次派队参加此项赛事,队员们分别使用国产92式9毫米手枪、国产95-1式5.8毫米自动步枪、国产95-1式5.8毫米班用轻机枪、国产88式5.8毫米通用机枪和国产CS/LR型7.62毫米高精度狙击步枪五个不同种类的武器,并按澳军方比武要求携带必须的作战携行具及防弹装备。
澳大利亚国际陆军轻武器技能大赛此前已经举办过25届,竞赛以多枪种、多课题、多姿势、高难度、远距离和“近似实战”而闻名世界。我军参赛队员面对世界各路高手,使用我国自行研制的武器装备,凭借顽强意志和坚实功底,经受胆略与心理的磨练,挑战生理、智力与技能极限,密切协作,敢打敢拼,最终取了10金7银23铜的好成绩。
在比武中,我军参赛士兵之所以能多次取得骄人战绩,是他们凭借高超的技艺,扬长避短,较好弥补了国产轻武器存在的不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国家的成绩比我们稍好些,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实际上这都是有原因的,澳大利亚作为主办方,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他还是规则的制定者,成绩好理所当然,而印度尼西亚比武队实行的是类似于我国参加奥运会一样的“举国体制”,据了解,它由一支专业的“参赛队”参加比赛,这些参赛队员没有别的任务,就管参加比赛,成绩比较突出也在情理之中,况且澳、印等国已经多次参赛,对比武条件和比武内容甚为熟悉。
而我们的比武队员还是从普通士兵中将其最优秀的挑选出来,再加以针对性训练,而不是长期做“应试训练”的“专业”队员。而且我是第一次参赛,对比赛规则和各方面要求都不是很熟悉。最终的比武成绩我军金牌和奖牌总数虽然获得的是第三名,但含金量更高。
可能有人问,既然金牌并不完全代表实力,那参加这个比赛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惟金牌论”固然不可取,“金牌无用论”也过于偏激。我们参加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过程。比如从这些比赛项目的设置上,就比我们原来所习惯的一套更为先进。
在我们原来的概念中,机枪就是用两脚架、三脚架支撑射击的,但实战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的训练、比赛要想最大限度地体现实战要求,还是有很大的设计提高空间。在这次比赛中,机枪项目也和其他一样,要变换各种姿势射击。
而且有的目标,你必需使用所要求的姿势才打得到,这在实战中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通过比赛可以学到这些先进的经验,这对我们改进训练水平都非常有用处。除了学习外军的长处以外,我们充份展示中国军人的优秀品质,争取好的成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次参加比赛,我们使用的都是国产武器。应该说,用国产武器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说明国产武器是经得起考验的。但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武器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这里指出来,希望我们中国的轻武器能做的更好。
95-1式5.8毫米步枪在最初选择步枪时教练组很是纠结。我军各部队正式列装的步枪有95式5.8毫米步枪、03式5.8毫米步枪以及95-1式5.8毫米步枪。掂量来掂量去,还是选择了95-1式步枪参赛。 95-1式步枪系统是相关部门在听取使用部队意见的基础上,对国产95枪族在部队操作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改进所定型的新枪。与之相匹配的弹药为国产“DBP10式5.8毫米普通弹”。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决定并非最佳方案,因为新改进版的95-1式步枪并没有把原95步枪暴露出的所有问题都解决好,有的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现了。
95-1式步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附(挂)铜。因为原国产95枪族使用的DBP95式5.8毫米普通弹,其弹头采用F11覆铜钢材料,弹头用很细的铜丝缠绕;而改进型95-1枪族使用的DBP10式5.8毫米普通弹,其弹头采用H90铜材料,弹头用约3毫米厚的铜覆盖,也就是所谓“全铜被甲”。(编者按:由于铜比钢的硬度低得多,全铜被甲的弹头对枪管的磨损要小得多,有利于提高枪管的使用寿命,这是采用全铜被甲的初衷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是:使用DBP95式5.8毫米普通弹射击后,没有或者很少出现铜残留在枪膛或导气孔内的现象,而使用DBP10式5.8毫米普通弹射击后,由于弹头在膛内运动时产生高温而被部份熔化,冷却后附着在枪膛或附挂在气体调节器的导气孔内,严重影响射弹散布和武器的正常运行功能。
在比赛中,我军参赛选手孙立新用10发子弹打了7个“V”(35.07分)、2个5分和1个3分。就是说:有一发弹出现了明显的离群(又称离群弹)。总体来说,95-1式步枪射弹离群现象相当严重,在平时训练中经常会出现10发弹打了9个十环,却莫名其妙地出现1发脱靶的现象。据专家介绍,95-1式步枪射击时之所以会出现离群弹,主要是因为所发射的DBP10式5.8毫米普通弹其弹头改为H90铜弹头后,弹头与枪管线膛尺寸不匹配引起的。
因为在热枪管状态下,枪管和弹头会同时发生变形,当枪与弹的配合受影响时,就会导致枪管对弹头的旋转一侧压力变小,对弹头旋转运动的束缚变小,弹头在膛内及出枪口的旋转速度下降,从而子弹在出枪口时章动(自转的物体自转角速度不够大时,其对称轴会在某一个平面内摆动,这个摆动即是章动)变大。
另外,与覆铜“钢” (F11)材料的弹头相比,全铜被甲弹头(H90)受热后硬度降低幅度较大,更易出现散布增大的缺陷。虽然我国枪弹专家在此方面尽了很大努力,但实践证明全铜被甲弹头(H90)影响射弹散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在这方面国外枪弹处理则好的多。在步枪课题比赛结束后,为加强交流,澳方专门组织中、澳两军进行了一次射击交流活动。活动中,中、澳两军士兵互换武器射击,国产95-1步枪出现的问题令我军士兵啼笑皆非。
笑话之一是:我方参赛队员第一次使用澳方军用的斯太尔F88步枪,射击成绩反比使用我们自己的步枪打的还好(编者按:其实不可笑,斯太尔步枪的优异性能是举世公认的)。
笑话之二是:一名澳大利亚参赛队员在交换使用我军队员孙立新的步枪射击时,步枪弹匣底板突然脱落,托弹扳簧连同弹匣内的子弹散落了一地;笑话之三是:一名澳大利亚士兵使用国产95-1式步枪射击时,因武器后坐,发射时瞄准镜的目镜框将这名射手的眼眶撞了一个大包,外加上95-1步枪在射击时油烟太大,吓得这名射手再也不敢使用95-1式步枪射击了。
黄庆中士在比武时武器出现了“单打连”(三发弹同时出膛)的情况。据黄庆本人介绍:在国内对本课题训练时,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也没有出现“单打连”的情况,卡壳情况到是出现过几次。在出国进行本课题比赛时,前两发试射,武器没有问题;正式比赛中的的第一发弹和第二发弹也很正常,而且这两发弹都打到“V”内,但在第三次击发时却出现了“单打连”的情况,奖牌也这因次故障而付之东流。在课题14比武中,我军射手杨志升的步枪则出现了卡壳故障,而不得不退出比赛。
实事求是地讲,95-1式步枪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远距离射击精度还是不错的。相比美、欧等西方国家使用的北约标准SS109式5.56毫米枪弹,国产5.8毫米枪弹的弹头无论在口径还是在重量上都要稍大(重)些。我们知道,同等条件下,弹头重,失速失能的效果就要小,受到的外界条件影响也相对较小。
这就是小口径弹对远距离目标射击时不及中间型枪弹打得准的主要原因。我军选手能获得此课题冠军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我军队员通过勤学苦练,掌握了对远距离精度射击的要领,尤其是掌握了克服外界条件(风、阳光、气温、气压等)对射弹影响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得益于国产步枪对远距离目标的精度。
95-1式步枪对95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尤其在武器的人机工效方面,改进更为成功。比如:将95步枪的通条多节组合式改为整体式,并内置于机匣内,使武器机械模块化程度增强;把快慢机由原来的后方机匣位置整体前移至握把附近,实现单手操作,不仅减少了左手的动作,同时也减少快慢机与身体的干涉变位;用氚光管代替原来的钷147发光材料,解决易脱落问题;增加了空仓挂机,使训练更加安全等等。
然而,改进升级95-1式步枪也决非象某些杂志所说的那样完美,半年来通过多次的、近似实战的检验,95-1步枪内部许多深层次的毛病逐步暴露,除了子弹在枪膛中附铜、在导气室挂铜以及工艺材料粗糙等突出问题之外,其它一些问题,比如:快慢机移至握把附近后实现了单手操作,但包裹快慢机轴的部分却在机匣下方突出出来,射手在握持握把时会感到顶压食指;分解结合不及从前顺畅、改进后的武器故障率反而比95步枪的还要高等等。看来,一件武器整体水平的提高并非经过一、二次改进就能解决好所有问题,需要经过多次的改进才可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