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置专业“不是在菜市场卖东西”

时间:2014-10-17 16:29来源:晶报 作者: 晶报社论 点击:

    一些热门专业就业遇冷,就是过于功利、短视的结果。如果反过来要依据就业率来决定专业的“生死”,则意味着又一次滑进了功利、短视的窠臼。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国15个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有不少是前几年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例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知识产权、电子商务、贸易经济等都榜上有名。据悉,教育部发布该名单是为了加强对高校专业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出台文件称,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在当时就引起了争议,很多人认为,每所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同,用简单的就业率作为评价大学和专业的标准,有违大学精神。

不可否认,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教育部将那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牵”出来亮相,也含有提醒之意,防止大家一窝蜂地往里面挤,加剧与市场的脱节。但是,如果一味以就业率高低来作为衡量专业设置的标准,则有急功近利之嫌。

事实上,一些热门专业就业遇冷,就是过于功利、短视的结果。一些高校将专业设置当成了一门“生意”,什么专业收入高、就业率高,就设置什么专业,在功利至上的理念下,高校盲目上马,家长和学生也盲目跟风,导致某些专业大大饱和。而如果反过来要依据就业率来决定专业的“生死”,则意味着又一次滑进了功利、短视的窠臼。

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应该成为“职业培训所”。且不说就业率经常面临造假的质疑,高校除了培养学生扎实的就业能力、职场素质外,还应承担起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进行文明的传承。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说,大学的目的就是训练社会的良好成员,“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也就是说,大学的使命不只是“就业”,还要培养会思考、有思想的公民。

这些年来,“通识教育”屡屡被提及,而通识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不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怀为导向。李克强总理昨日在米兰理工大学出席中意创新周大会时说,我们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科技创新不仅来自对科学的了解,对技术的把握,也源自于创意,希望中意青年用东西方智慧碰撞出更多“奇思妙想”,让创意促进创新,进而提升两国产业竞争力——显然,这样的创意乃至“奇思妙想”,也难以从简单的“技术”层面产生,而必得建立在深厚、丰富的通识教育的土壤之上。

无法想像,如果那些难以迅速被兑现为利润的文史、考古等专业被就业率的尺子裁剪掉,“大学”还能称之为“大学”吗?又拿什么来传承历史、延续文明、丰盈世界?大学从来就对世俗社会具有价值引领功能,城市文明的根基、社会价值观的标尺等,无不与大学密切相关。“大学”之“大”不在“就业率”之大,而在于情怀之“大”,格局之“大”,推动文明的力量之“大”。

正如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所说,高校专业既要“动态调整”,也应“相对稳定”,“学校设置专业,不是在菜市场卖东西,天天变,不可能。”而从根本上讲,与其盯着就业率来设置专业,不如给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这,也有助于破解当前“千校一面”的怪象。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社科理论界、高校知识
  • 甘肃省重点支持5所高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公民义务植树与专业植树公司共建应该做吗?
  • 明星娱乐缘何“专业化”
  • 高校经费破“百亿”,离一流大学多远
  • 高校党建研究要把握时代特点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