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公里的忠诚守望——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十连官兵枕戈待旦卫国戍边记事
17.1公里,这是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十连负责戍守边境线的长度,占我国陆地边境线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一。
十连在哪里?或许只有如下表述才最符合这支边防连队的气场:在距边境线不到2公里的悬崖边上。
“边防军人眼里没有和平,只有战争前的宁静”
十连营区东南角,长着一片茂密的凤尾竹,碗口粗细、高大挺拔,竹林旁花岗岩质地的石碑上刻着三个鲜红大字:功臣竹。
故事发生在1984年,边境地区当时尚未实现和平。12月20日,边防某师医院工作组来十连巡诊。吃过晚饭,连队官兵在加强警戒的同时,悄悄为医务人员安排了一场联欢活动,一表欢迎,二表感谢。
就在这时,敌军趁着夜色渗透到连队阵地前沿,接连发射3枚火箭弹。万幸,只有1枚命中连队厕所后爆炸,另外2枚被那片竹子卡住尾翼无法继续飞行,也没有爆炸。
打那起,这片竹子被官兵亲切地称为“功臣竹”。
每当夜幕降临,山风徐来,竹叶轻摇沙沙作响,一幅诗情画意的美景,十连官兵感受到的却是时刻准备战斗的警醒。
“如果警惕性再高一些,敌人还能渗透进来吗?如果没有这片竹林,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尽管30多年过去了,但这两个追问十连官兵片刻未曾忘记。
今年2月的一个深夜,连长杨家英查铺查哨时,发现晒衣场晾着几件作训服,再看领章,清一色的列兵军衔。
杨家英明白,那些衣服是在当晚的夜训中被汗水湿透的。他体谅战士们的辛苦,却不允许他们忘记战备要求——睡觉时把作训服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
第二天,杨家英早早来到晒衣场,把几名收衣服的战士带到了“功臣竹”旁:“如果火箭弹是昨晚打过来的,你们怎么办?”
经过这件事,新战士们开始理解为什么连队要做一些看似不合时宜的事情:常态化保持一个应急处突分队,24小时枪不离身;战备演练时间随机、情况随机……
“边防军人眼里没有和平,只有战争前的宁静。”上等兵符小鲁如是说。
“只有在训练场上能拿下来的,才能在战场上拿下来”
十连所在的边防团规定,官兵巡逻时须至少完成两个专业课目训练,并拍下视频传给团机关。
2013年8月7日,时任十连连长唐俸带队巡逻。午后,官兵们完成巡逻任务,正要展开专业课目训练,却逢天气突变,一时间乌云密布、雷声大作。
“这是个练兵的好机会,仗可不会因为下雨就不打了。”唐俸说。
钻树林,冲陡坡,找战位,进行潜伏训练的官兵刚把自己隐蔽好,雨就像瓢泼似的砸了下来,1米之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卫生员陈炜强用雨布护着DV凑到战友跟前,才总算拍到几个能看着人的镜头。
类似跟自己过不去、把训练当打仗的事,十连还有很多:捕俘训练用真刀,接连有战士“挂彩”,依然坚持不换道具刀;手榴弹投掷,左右手都要练都要考;步枪精度射击,10发子弹不得低于90环……
“战友们都是平常人,有惰性,也好安逸,但是当驻地烈士陵园中的墓碑与边境线上的界碑在头脑中融为一体时,我们没有理由放松要求。”指导员李风雷的政治教育课上,几十年前的那场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常被提及。
在教育笔记中,上等兵邓行行这样问自己:同样是青春年华,同样是卫国戍边,他们付出了什么?我们付出了什么?我们的付出是否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邓行行的问题,曾是十连一名普通战士的团长李冠华也问过自己。他给出的答案是:“只有在训练场上能拿下来的,才能在战场上拿下来。”
这些年,十连23次参加建制连比武,19次是第一。
“国土在边境线上是以寸为单位计算的”
2014年7月,十连接到上级通知,协助2名地方电视台记者拍摄官兵开展边境巡逻的画面。
那天,巡逻分队由连长杨家英带队。记者们随官兵一起翻山越岭、蹚溪穿林,来到一块界碑前。官兵们照例查看、清扫界碑,摄像记者拍着拍着,突然从界碑我方一侧朝前走去。
就在记者的脚即将越过界碑时,杨家英一把抓住了他的衣服。记者被惊得一激灵,缓过神后跟杨家英说,从那边拍摄光线合适、效果会更好,反正就过去两三步,附近也没旁人。
“国土在边境线上是以寸为单位计算的,往前一步就是他国。”杨家英耐心解释,边境政策非常严肃,不管是否有人在场都必须严格遵守,打消了那位记者越界拍摄的念头。
事实上,十连官兵虽然常年行走在跨脚就能出国的边境线上,却从来没有人越过边境线半步。当然,他们也不允许邻国的人那样做。
2013年3月13日1时许,连队哨兵吴泽林和罗成培警觉地发现,山里有数个时断时续、蜿蜒蛇行的光点。根据光点方位和往常经验,吴泽林判断可能有人正在偷渡入境,当即报告。随后,连队官兵巧妙设伏,一举抓获7名非法入境人员。
今年6月,巡逻分队轻机枪手陈定徽前出警戒时,制止并逐离10多名越境盗伐名贵树木的邻国边民。
近年来,连队稳妥处置边情300余起,没有一起错判、漏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