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傍晚的广场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音乐声响起,大爷大妈们随着节拍翩翩起舞,整齐划一的动作,震耳欲聋的音乐……这种维持一到两个小时的集体舞就是现在流行在各个城市的广场舞;广场舞丰富着他们的老年生活、愉悦着他们的身心,甚至,减少了老年病的发病率,于是,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一伙,从早到晚在一起蹦蹦跳跳,不亦乐乎。而就是这样的广场舞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巨大的噪音让附近居民深受其害,不满、抗议、对抗时有发生,各种各样的方式粉墨登场,有的甚至还引发了肢体冲突。
原本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为何如今变了味儿,人们无奈、不满、对抗,在这场各说各有理的“战争”中,我们究竟该如何拯救这变了味的广场舞?
■受扰的:
音浪太强吵得居民难开窗
“这么热的天,上了一天班,本来就已经够头疼脑涨的了,想着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可是每天一到7点多,楼下的广场就开始高歌了,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搞得跟春晚似的,吵得人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的。”郑先生家住九州花坛的长江小区,与他所说的这个露天小广场相邻,广场上的音乐从每天晚上六七点钟响到九点多。“我们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中老年人跳跳舞、唱唱歌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喇叭音实在太大了。天这么热,人本来就静不下心来,听着这些音乐就更心烦气躁了。”
郑先生的说法得到了小区邻居的赞同,“不仅是晚上,有时候从下午就开始了,录音机、音响、麦克风等扩音设备一应俱全,烦得要命!”同样家住长江小区的张女士也对此怨声载道,“你说你唱就唱吧,别用麦克风扩音不行吗?我们家几个屋的窗户全是朝向这个广场的,这真是吵得人没处躲没处藏。”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是与广场相邻的长江小区居民深受“噪音”的困扰,就连与之相隔一条马路再加一条排洪沟的另一个家属院的居民也同样苦不堪言。“实在太吵了,你说这么热的天总不能不开窗户吧,可要是你开了窗户,那你就别想看电视了,一句也听不清。”居民王女士说,“吵得人头都疼,等他们不唱了,我也该睡觉了,躺在床上耳边还是嗡嗡直响。”
听到广场舞的声音就心烦
“我最烦广场舞了,听到这种声音就心烦意乱。”住在月星家居附近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广场里都有跳舞的,一年四季不停歇,声响确实不小。“我孩子读初中,压力本来就挺大,这些噪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休息。”对此,张先生一家人都很苦恼。
“无论是大型广场,还是居民区里的小型游园广场,我认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所有人休闲娱乐,虽然广场舞也算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但它几乎占据了大半个活动场地,因而限制了其他休闲方式,譬如,一些孩子在广场上学溜冰,因为跳广场舞的群众比较多,孩子们只能在很小的空间里活动,既拥挤又不方便。”常常带着儿子出门散步的周女士抱怨道。“广场舞声响太大,选择的音乐几乎都是有节奏的动感舞曲,让我无法静下心来散步。”张大爷说。
家住火星街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小区每天都有不少大爷大妈来跳舞健身,“我们小区是新建小区,相对年轻人比较多,有的人上夜班早上多睡一会儿,条件根本不允许,因为跳舞的一大早就来了,不是《套马杆》就是什么《走天涯》,还都是些节奏感超强的歌,实在让人受不了啊。我们给物业反映了很多次,物业也劝走过一次,没几天又来了,这回连晚上也不放过。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跳舞的:
跳广场舞是最好的健身运动
今年50多岁的王阿姨加入广场舞队已两年,她说自己已经迷上了这个可以健身娱乐的“好活动”。“我们这些退了休的人娱乐生活很贫乏,加上退休老人的收入不高,大多不会去参加需要花钱的娱乐活动,所以跳广场舞就是我们最好的健身运动了。”自从被朋友带进了广场舞团队,王阿姨觉得生活又有了新乐趣。
“广场舞可以强身健体。”王阿姨说,参加广场舞之前,她的血压、血脂都有点高,但两年活动下来,身体比原来感觉轻松了不少。在她看来,广场舞有着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功能,是其他健身活动无法比拟的。
“若我们连在社区里跳舞的权利都没有,那还能到哪里去跳?现在市区内能跳舞的地方非常少。”采访中,不少老人对于小区业主的投诉也表示很无奈。广场舞爱好者陈阿姨告诉记者,今年58岁的她,每天晚上出去跳2个小时的广场舞已经成为每天的必修课。正因为坚持健身,她的身体一直很硬朗,她表示,在所有的跳舞团队中,她们是播音机开得最小的,“其他人的声音开大了,我们就很难听到自己的舞蹈声,所以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开小声一点。”陈阿姨表示,其实每天晚上广场的管理人员都会善意提醒大家降低音量,不过有些人总是不自觉。
广场舞让我健康快乐不寂寞
“以前一到晚上,就窝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打牌,觉得生活很没乐趣,现在天天晚上和朋友们出来跳跳广场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添生活乐趣,多好啊!”家住大教梁的李女士向记者介绍说,几年前退休后,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歇着,不仅无聊,还长胖了好几斤肉,自从练起了广场舞,身体上的小毛病渐渐少了,身材也苗条了。
“子女在外地工作,一年最多回来两三趟,剩下的日子都是我和老伴两人度过,白天老伴在外面打工,我在家做做家务、打发时间,晚上我们一起出去散步,他和朋友们聊聊天下下棋,而我就在小区附近的广场上跳跳广场舞,这样我们的生活充实多了。”在刘大妈心中,没有子女在身边的日子里,跳广场舞成了打发无聊时间的最佳方式。“因为跳广场舞,我还结识了不少好朋友。”刘大妈开心地告诉记者,她们不仅每天聚在一起跳舞,有时候还一起去逛街买东西,遇到问题的时候,彼此还帮忙出主意想办法,如今,大伙就像一家人一样,喜怒哀乐共同分享。
■管理的:
不好管不好罚,以劝导为主
从法律的角度说,居民有跳舞、健身的自由,同样居民也有免受噪音干扰的权利。但是,任何权利和自由都有个度,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于广场舞而言,早在1997年起施行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就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设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同时规定:违反上述规定,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但是,记者了解到,如何界定、测量,如何管理执法,在这过程中落实起来并不容易。这毕竟是居民自发的休闲娱乐活动,因此不好管也不好罚。“因为广场舞音乐声干扰到附近居民生活、休息,我们接到投诉,也只能劝导跳舞的人将音乐声调小,一般他们都愿意听劝,双方也因此能协调好。”七里河某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说,“有的时候小区业主也会投诉到执法部门,但确实也没有什么管理执法的好办法,都是以劝导为主,听不听就得看人家跳舞人的心情了。”
据了解,很多城市已经对此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海南三亚市规定:晚间广场舞活动时间不超过22时,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如发现违反规定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没收音响设备。湖南省浏阳市淮川街道组织签订“广场舞公约”规定:广场舞时间限定在上午7时以后、晚上8时30分以前,音量应控制在60分贝之内。一旦违反规定,可没收工具并处200元以上罚款。
城关率先出台公约 约束广场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规范广场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健康持续发展,倡导、形成“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城关区文化局率先出台了《城关区广场文化活动公约》,约束广场文化活动,避免噪音扰民等问题。
近年来,城关区的广场活动较为丰富、活跃,但个别团队在活动时持续播放高音贝音乐,给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带来困扰,逐渐成为居民所诟病的广场噪音问题。对此,城关区文化局十分重视,制定出台了《城关区广场文化活动公约》。根据《公约》规定,扬声器、音响等音乐声源音量值不得超过85分贝,距离音乐声源最近的建筑物,白天音乐平均音量不得超过60分贝,晚上音乐平均音量不得超过45分贝)。多个团队在同一场地或同一区域开展广场文化活动,音乐交叉形成干扰的,应友好协商控制音量,不得恶意提高音量。有音乐伴奏的广场文化活动,应在每日7:00-9:00,19:00-21:00之间开展。逢高考、中考等特殊时段,从考前15天到考试结束翌日,应24小时暂停有音乐伴奏的广场文化活动。
据悉,城关区文化局还将邀请市民监督员,监督各群众文体团队遵守公约。
■支招的:
娱乐、锻炼能否适可而止
对于广场舞,不少居民表示,原本在小区附近有一个露天小广场是件好事,居民们可以健健身、乘乘凉挺好的,可现在由于一些人使用时不注意,这个小广场都成了“扰民广场”了。
“平时都这么吵更别说周末了,那真是全天候的‘歌声不断’。”一位居民说,“住在附近的居民觉得受不了,不胜其烦;可锻炼的人却觉得,这是公共场所,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没有什么不对,有时会产生矛盾,甚至发生争吵,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锻炼的人声音小点儿,尽量不用高分贝的扩音设备,早些收场,多换位思考一下,毕竟人家靠广场的住户天天受到影响,换了谁都很烦的!规范一下锻炼娱乐的时间,规范一下自己的行为,毕竟娱乐、锻炼也应该适可而止,别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才好。”
减小规模控制音量
跳广场舞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其他人造成了影响,到底该怎样治理?市民包先生建议广场舞健身队的规模不宜太大,“一支上百人的健身队跳舞,为了让所有人都听到音乐声,只能把音响开得很大。如果人数实在太多,可以采用多个音响播放的办法,这样也可以降低音响的音量。”
对广场舞噪音污染的问题,也曾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既然问题出在噪音污染,而产生噪音的是扩音设备,所以应该对这些扩音设备加强管理。凡是在公园和广场跳广场舞,使用扩音设备,一律由政府或公园管理方提供,禁止私人携带音响设备。“这样管理起来就方便得多了,也免去了繁杂的界定分贝是否超标的过程。”音响扩音设备一律采取无偿租赁的方式,全市统一定制。这样,管理方不仅可以控制扩音设备的最高分贝,还可在音响设备中定制环保公益广告,市民一打开音响先有环保温馨提示,再选需要的音乐。这个措施从政府投入到技术层面都不难做到。从限制设备到提供设备,体现的是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变。
在采访中,也有不少市民表示,既然有法可依,那么执法监督就要强硬起来。当然,平衡居民健身权和免受干扰权,是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给群众提供更为便利的活动场所,远离居民住宅区。另一方面,也应该在时间、设备等细节上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对于违反限制,挑战其他居民生活底线的行为,更应该严格执法。让居民无须违法就能获得健身权,也让居民无须用法外手段就能获取法定权利。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借鉴“新加坡模式”:将住宅区作为社会单位加以全面规划,建设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并根据小区居民的需求规模进行合理调配。(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