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复戡临《秦诏版》

时间:2017-11-24 11:26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薛元明 点击: 载入中...

 

    近代  朱复戡临《秦二世〈诏版〉》

 


    《秦始皇〈诏版〉》释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大意: 廿六年(公元前211年),皇帝兼并了各诸侯国,黔首(百姓)安居乐业,立皇帝称号,诏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律、度、量、令则中有不一齐、缺歉、可疑的,都必须明确地统一起来。诏文寥寥数十字,简要地说明了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和对统一的要求。

 


    《秦二世〈诏版〉》释文: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大意: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令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统一度量衡是始皇帝定下的制度,后嗣只是继续实行,不敢自称有功德。现在把这个诏书刻左边,使不致有疑惑,统一度量衡的法规和标准继续执行和贯彻。

 


    近代  朱复戡临《秦始皇〈诏版〉》   


    秦代国祚既短,二世而亡,但在诸多方面,对中国社会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单单就“书同文”而言,统一文字,功不可没,国家权力对文字第一次实现了强力干预。小篆出现。从文字实用记录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小篆的艺术性持否定态度,认为绝对静止的线质和结构,缺少节奏律动(这一点有待商榷)。只说将小篆和诏版结合对比来看,无疑见证了书法自身存在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其实,诸多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书法形式,除了小篆和诏版,还有汉隶和汉简,法帖和手札……尤其在晚清,帖学渐被异化为馆阁之后,碑学兴起,而后帖学又重新回到书家视野。就小篆和诏版来说,前者已无碑刻真身存在,诏版可以看到实物遗存,大多写法草率,行款错落,领略其中的率意之美。虽然也有严肃、工整一路,也是纵有行,横无格,字形大小不一,自然生动,更见率意者,或缺笔少画,或任意简化,不合法度,却有天真、稚拙之美感。


    诏版对于后世的书印有直接的启示。一方面,从线质的古朴来看,可以联想到汉代的《石门颂》、《杨淮表》等早期的隶书,再就是和汉金文之间的渊源;另一方面,从印章来看,隋唐时期的蟠条印,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皆一脉相承,只是篆法乖谬,气息悬殊而已。


    清代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篆隶书走向全面复兴。这得益于金石资源的广泛发掘,各种取法资源也为书家所尝试和占领。


    很多书家对于诏版只是偶涉,没有特别的关注,因为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思想上,小篆历来被奉为正统,诏版难入法眼,书家在选择临摹范本很多时候考虑的是书法之外的问题。就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魏时期那些穷乡儿女的墓志造像,得不到重视。因为内心有一种排斥感。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有一种以“正统”自居的想法。


    当然,一个书家不可能一辈子只临某一种碑帖,就目前所能见的资料来判断,朱复戡修补《峄山碑》和临摹石鼓的功夫,都是非常惊人的。在金文方面也有涉猎。但几乎毫无例外,所有临作皆体现出诏版书风的特点,甚至他的印风,也得益于诏版。可以说,朱复戡临摹所示范的是“一家为主,多家为辅”的路子,以诏版作为根基,博观约取,成就了自身个性。


    诏版风格独特,但字数极少,虽有心亲近,突破难度大,关键在于一个“化”字,学以致用,临而能化,否则临多少遍也很难用于创作。我以为,要想转化运用,笔法之外,还要讲“笔意”和“笔理”.掌握笔法,对已有字形默记于心;通晓笔意,对具有相近或相似偏旁部首的字形,能够营造出相同的感觉;至于笔理,则更进一步,范本中从未有过的字形,写出来也能够十分协调。个人笔法的形成是一种化学变化,是有机的融合,而不是物理变化,简单拼凑。


    朱复戡的临作,可以说对诏版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第一件临于1933年,时32岁。不但临摹书迹,还绘出器形。这些作品多数是背临,而且是反复临,章法上任意安排,但从来不失原作的趣味和韵味,全面展现了熟能生巧,直至化境的功力。朱复戡对于诏版的演绎,类似于吴昌硕对于《石鼓文》的锤炼,打通了所有关节。细细观察,临作呈现出一个特点:少圆而多方,尽力夸张方的特点,虽为毛笔书写,却有强烈的浇铸感,金石味浓郁,将个人在篆刻方面的艺术感觉成功融入。胡小石《书艺略论》言:“凡用笔作书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言之,即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画,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圆融非圆滑,圆笔容易出现软滑之不足。而方笔过多容易生硬,朱复戡有一种高超的本领,方到极致,毫无生硬之感,多生拙之味,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同于原诏版,就是朱复戡自己。回顾其一生,胸中宏博,精研众体,兼收并蓄,采万朵花酿一巢蜜,酝酿久之,最终聚古人于一堂,为己所用,成一家面目。由是言之,学习篆书首先是寻找艺术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而后坚持到底。


    朱复戡(1902-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复戡,以号行。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书画。7岁能作擘窠大字,吴昌硕称为“小畏友”,师事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


    《墨缘》小贴士


    1.诏版对于后世的书印有直接的启示,所以有志于在汉隶和汉印方面有突破的人,可以选择学习。一方面,从线质的古朴来看,可以联想到汉代《石门颂》、《杨淮表》等早期隶书以及和汉金文间的渊源;另一方面,从印章来看,隋唐时期的蟠条印,无论工艺还是材质,一脉相承。


    2.从清代至今,篆隶书走向全面复兴,这得益于金石资源的广泛发掘,各种取法资源也为书家所尝试和占领,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众多人集中于某一种范本,逐渐成就了众所周知的经典;另辟蹊径,为避免与他人撞车,苦心寻觅一些极冷僻的资源。归结到一点,书家都想开拓出自身的风格,愈往后,书家想要突破的难度愈大。诏版最初很少出现在一些书家笔下,只是偶尔尝试。但在朱复戡手中,毕生磨炼,最终独以诏版书风名世。所以,要想打造独特的书风,可以尝试先抱紧一家。


    3.对于书家来说,没有出现过的字,如何能迅速“造出来”,并实现风格的协调统一,相当难。虽难,却是突破局限,构建自身风格的必然路径。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容铁先生书画篆刻展今天上午在甘肃美术馆

    容铁先生是一位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身的复合型艺术家,也是中国唯一一位集中国...

  • 有龙则灵

    近来对于“龙的传人”,却有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该叫“蛇的传人”,因为国人始祖...

  • 毛笔开展的沿革

    我国制笔有着悠长的前史,笔的使用能够追溯到新时期年代,战国时期,蒙恬年代的笔...

  • 赵之谦临《武荣碑》

    汉 《武荣碑》原拓释文: 君即吴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长史之次弟也。廉孝相承,亦世...

  • 簪花字美

    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华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 书法艺术的指尖传承

    皖北沙书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技艺表演,是用手撮捻细沙或石灰挥洒成字。近日,记者来...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