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的女外交官之旅

时间:2012-03-08 08:20来源:人物 作者:吴志菲 点击: 载入中...

蒙古族女性傅莹



  2010年1月4日,新华社发布了国务院任免一批国家工作人员的消息。在长长的任命名单中,蒙古族女性傅莹格外令人瞩目——外交部副部长,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这位曾被外媒评价为“善于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大使”,在成为外交部副部长之后更加吸引公众的眼球。

  国际风云洗礼中成长的“No.1大使”

  2010年1月26日晚。伦敦文华海德公园饭店内热闹非凡,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的离任招待会正在进行中,400余名同事和各界友人共聚一堂,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作为外交官傅莹已经习惯了离别,但每一次都难免伤感。最难舍的不仅仅是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3年来结交的新老朋友。英方外交国务大臣伊万·刘易斯代表英国政府表示,傅莹担任大使期间,英中关系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傅莹为所有关心英中关系的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刘易斯随后还对记者说; “她很得体,也很大方。她在任期间致力于英中关系的发展,英中之间保持着非常友好非常温暖的关系,我们祝愿她将来能有更大的成就。”刘易斯对他的这位外交对手评价如此之高,令人很难联想到此前在英籍毒贩阿克毛事件处理上双方曾有过激烈的语言交锋。

  再见了伦敦,再见了英国。傅莹踏上了归国的旅途,舷窗外的云团千变万化,她的思绪也浮想联翩……

  1985年,傅莹作为少数公派留学生第一次到位于欧洲西部的这个岛国,成为英国肯特大学卢瑟福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她说:“当年在肯特大学读书时是我第一次在西方国家生活,它使我能够与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学生之间深入了解。那时,我们就像来自不同的世界,彼此认知十分有限,但我发现人性的共同点远远超出分歧。”忆及当年的学习生活,傅莹说: “我是少数能到英国留学的幸运儿之一,但那时我需要与另外一名中国学生分享一份英联邦奖学金。很拮据,每月住宿就要花掉100英镑,只剩五六十英镑零用。我把每天的伙食费控制在1镑以内,如果超过1镑,我就没钱买书或其他东西了。我偶尔跟同学泡吧,之后就不得不缩减下周的开销。”

  自英国肯特大学硕士毕业后,傅莹开始为中国领导人做翻译工作,多次陪同党和国家有关代表团出访、参加联合国会议、参加双边或多边的谈判等重要外交活动。1992年,她参与了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关于解决柬埔寨问题的谈判,经历了难得的一次外交锻炼。“我作为中方翻译参加了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谈的全过程。经过1年多的10多轮谈判,我有机会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谈判能力和经验。”

  由于出色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很快她就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外交工作,历任外交部亚洲司一秘、参赞,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等职。她在澳大利亚就任的3年,是中澳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增多。傅莹离开悉尼时,欢送宴上,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2007年4月,傅莹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再次踏上了英国土地。这年6月12日,英国女王派出两辆皇室马车,专程来中国使馆迎接新任驻英大使傅莹一行。在白金汉宫,傅莹向英国女王递交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的国书,并向女王转达了胡锦涛对女王的问候和生日祝愿。从此,她开始了自己为期3年的驻英生涯。

  如今,在外交战线上经受了各种历练的傅莹回来了。她对充满挑战的新角色充满信心。

  邓小平开怀大笑瞬间的背后

  青少年时代,傅莹在数学方面的悟性尤为突出,曾使她产生过当数学家的愿望。但个人理想在时代洪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1969年,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傅莹去了内蒙古一个农场进行劳动。

  1970年,傅莹进入当时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站,并学会了电影放映技术,经常奔波往返于兵团各点之间为战友们放电影。 “当年电话很少,消息都通过广播,我早上和中午在广播室广播,播报天气和其他消息,我还是电影放映员。”这位年轻的电影放映员敏捷地爬杆架银幕,毫无文弱女孩的娇气。劳动之余,傅莹一刻也不忘记学习。任何境遇下,不是抱怨,而是去准备;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做你认为该做的事——这是傅萤的人生哲学。

  “因为当广播员,我有个收音机,广播里当时有英语教学节目,我就跟着学,很初级。不久,被推荐上大学。我笔试考得不错,之后参加了面试。北京来的教授当考官。我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去面试,可能领导觉得我跟广播学英语,有可能通过考试吧。”1973年,她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并选择了第二外语法语,为了适应工作环境的需要,同时还学习罗马尼亚语。

  大学毕业后,她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曾任驻罗马尼亚使馆随员,后在外交部主要担任翻译工作。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参与过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重要外交活动。

  1988年1月2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身着藏青色中山装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以84岁的高龄会见了48岁的挪威首相、工党领袖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外交部副部长周南陪同会见。给这次外事活动担任翻译的就是蒙古族姑娘傅莹。这是傅莹首次在这种高层次的场合亮相,难免有些紧张。

  “你是国际上少数女政治家之一,我很高兴认识你。”见到布伦特兰夫人后,精神矍铄的邓小平首先开口问候。布伦特兰夫人快步走上前握手,邓小平看到眼前的女首相着装时尚,于是说: “你看上去很年轻。”布伦特兰夫人笑着回应:“我48岁了,您也不老嘛。”邓小平笑了笑,带着浓浓四川口音说:“我老了,已经84岁了,该退休了……”

  两人一会儿48岁,一会儿84岁,作为翻译的傅莹感觉有点乱了,匆忙之中没留神,把邓小平的年龄错译成了48岁。在场的副外长周南听出了这一明显错误的翻译,出于负责,赶紧说:“不对!不对!”邓小平问:“什么不对呀?”周南说: “翻译把84岁翻成48岁了。”

  邓小平听后,不但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开怀大笑,幽默地说道:“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布伦特兰夫人也笑得合不拢嘴。谈话气氛变得非常亲切。

  时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高级记者的武基国回忆说: “一开始,宾主握手的时候觉得这个女首相很开朗,一点都不拘谨。我把光圈、快门调节好,就往大会堂的会见厅快步走,听见里面挺热闹,等他们走到屏风那儿,我就先按下一张。这时候翻译继续在翻译,就说‘对不起我刚才翻译有误’什么的。把这话一说,现场所有人都哈哈大笑。我就抓住这个机会拍下了这个生动瞬间。”

  翻译在重要外交场合出错的确不应该,但正是青年傅莹的无心之“失”,使得邓小平这位一贯严肃的老人难得开怀大笑,也算是“将功补过”。

  在随后的会谈翻译时,傅莹很快平静下来,出色地完成了整个翻译工作。谈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时,耄耋之年的邓小平思维依然十分活跃,思路依然那样开阔:“中国要发展,没有国际合作,不搞开放,关起门来是不行的。我们耽误了20年,而这20年是60年代、70年代的20年,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很快的20年,我们要补上这20年的损失不容易。”这段话中,邓小平运用了很多数字,傅莹准确无误地及时翻译过去。

  就是在这次与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会见当中,邓小平第一次在外事场合谈及自己退休。次年,邓小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提出恳请党中央批准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批准了邓小平的退休申请。邓小平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傅莹回忆说: “邓小平很伟大,给他当翻译确实是激动人心的经历。当翻译的优势是年轻时能经历许多事情,许多东西当时可能没意识到,但回头看,我对它们的理解更加深入。”

  铿锵的中国声音和成功的危机公关

  每每国际热点事件发生时,傅莹及时借助媒体平台发出中国的声音,有理有节,刚柔相济。她从不咄咄逼人,也不照本宣科,有的只是前所未有的坦率、和风细雨的讲述、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傅莹充分发挥感性的、细腻的一面,以柔性外交手段,无数次化干戈为玉帛。

  2009年2月初,正值中国传统春节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英国。其间,中英就加强双边经贸关系达成许多共识,签署了7份协议和合同。傅莹记得: “温总理在英国访问的56个小时期间有两天是周末,但总理几乎很少有休息时间,共安排了20场活动,从早餐到晚餐,一场赶一场,真有点急行军的感觉,但总理本人精神饱满地参加各场活动,我们都十分敬佩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充沛的体力。”

  2月2日下午,温家宝受邀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Ⅺ的演讲。精彩的演讲吸引了座无虚席的听众。演讲过程中,礼堂后方一名德籍男生突然起身叫嚷,并向讲台投掷鞋子。该男生的行径立即引起全场听众的愤慨,大家齐声高喊“可耻”、“滚出去”。该男生很快在一片斥责声中被安保人员带离现场。

  傅莹在现场见证了温总理遭遇这位德籍学生“鞋袭”干扰的全过程。当现场恢复平静时,温家宝高声说:“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请让我讲下去……”顿时,全体听众长时间鼓掌。这是对正义最有力的声援,也是对邪恶最响亮的鞭挞。身临其境,傅莹十分激动。演讲结束时,听众又一次长时间鼓掌,大家纷纷举手提问,显示了对中国总理的由衷敬意。

  事后,剑桥大学校长到伦敦面见傅莹大使,正式表示道歉。校方也转来肇事学生写的信,就干扰温家宝总理剑桥大学演讲向中国人民和温家宝总理表示道歉,认识到其行为缺乏对剑桥大学客人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表示后悔。

  傅莹说,虽然这事件本身是个坏事,但通过围绕这件事的折冲和处理,中英双方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 “很多英国人看了电视后,对温总理处变不惊、从容镇定印象深刻,纷纷给予好评。国内也及时、全面报道了这一事件。民众都认为温总理现场处理得非常好,体现了大国风范和凛然正气。无论是当时在场的剑桥师生,还是英国和中国民众,都对干扰的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对肇事者表示谴责。事实上,那个肇事学生对中国的指责自己也说不清楚,完全是人云亦云而已。”

  德籍学生“鞋袭”事件s天后,傅莹通过媒体向肇事学生转达温家宝总理的意见: “希望校方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希望他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傅莹还引用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中国古语,希望那名学生能悔过自新,并指出,暴力行为与大学秉持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在中国外交的舞台上,傅莹优雅、美丽、幽默、睿智,再硬的坚冰在她面前都也能融化成水。傅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要多说话、说明白话。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垒球之时,在一些人眼中,拥有近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似乎“不差钱”。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召开前夕,指望中国出资救市的声音不绝于耳。面对这样的舆论压力,傅莹于G20峰会前夕的2009年3月29日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用流利的英文坚定地表示:“当人们给中国戴上‘富裕’、‘有钱’等等帽子时,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语毕,主持人Marr哈哈大笑。

  在谈到各方都非常关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资问题时,傅莹说,中国赞成增资,主张首先在份额基础上增资,同时愿意与各方积极探讨融资方式,准备在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的前提下,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她还说,不能简单地以各国外汇储备多少为标准确定各国的出资规模。一般来说,中国等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还没有实现完全可兑换,需要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以满足贸易和投资的需要。

  她特别提到,外汇储备是老百姓和企业的辛苦钱,中央银行则是这些钱的保管员。如果在境外借贷这些储备,就必须保证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政府的义务。她还强调,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现了增资,中国主张应重点帮助那些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发展中贫困国家。

  她详细分析了外界的误解,解释中国在金融峰会上的立场,希望西方不要捧杀中国。虽然通过金融危机,中国人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更加全面。但是,在西方国家的语境中。走上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一会儿被捧上天,一会儿遭无端指责。傅莹为此引用古训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

  从伦敦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到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在每一次和中国有关的误解发生的重要时刻,傅莹的身影都会积极出现在当地报章和电视中,或发表文章,或接受直播采访,以促进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傅莹深谙与西方主流社会沟通之道,她在促进中英关系和经贸交往方面所作的努力也令商界人士难以忘怀。

  2009年,英国《外交官》杂志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称赞她“以难得的坦率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国希望通过合作寻求和平发展,在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望”。离任驻英大使之时,英国《金融时报》称她为“善于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大使”。

  选秀节目的“粉丝”忘不了内蒙奶茶

  蒙古族是世代生活在中国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拥有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傅莹这位从内蒙古草原走出来的中国首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喜爱被称为草原之灵魂的长调。那高亢悠远、舒缓自由、意境开阔、气息绵长的长调在她看来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音乐,是离故土最近的一种音乐。在外国工作期间,每有联谊活动,她总是唱上一两首蒙古长调,表示草原儿女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悠扬的歌声情景交融,打动着在座的宾客。她说,每次唱长调就像回到了故乡,就像骑在马上看着那蓝天、白云,心情就特别激动。或许,就是内蒙古特有的音乐元素给她以敏锐、智慧,大草原带给她特有的坚毅与刚强。

  傅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郝时远是内蒙古武川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女儿在大学学习设计专业。作为一名女外交官,傅莹因为工作而“亏欠”了家庭太多。 “在国内工作的时候,照顾家的时间也很少,所以对孩子还是有欠疚的感觉。我女儿对此很理解。她已经习惯有困难的时候找爸爸了。”

  问及在外多年是否想家,傅莹巧妙地“偷换了概念”说:“我很想家,但大使馆是‘家’的延伸,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连上这个‘家’。想‘家’是常常想的,既要想‘家’里在做什么,又要知道‘家’里需要什么。在国外,更能感觉到‘家’的崛起,更加为‘家’的走向强大而自豪。”

  在离开英国回国履新外交部副部长之前,傅莹除了向大英博物馆捐出了珍藏多年母亲留下的粮票,还向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捐赠了几件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着装不是简单的穿衣服,是一个人自身的阅历、修养和审美品位的体现。傅莹善于将服装搭配与流行时尚、所处场合、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对服装进行精心选择。

  身边人说她“衣着讲究,小饰物也同样考究、时尚。这种年轻的心态让她与年轻人也自然而然地相处融洽”。外交官也可以是妩媚的,她可以在公众场合传达一种美。不管女人从事什么职业,她看上去都应该是美好的。她的优雅不只是通过着装展示出来,而且她的内在气质与修养也随之展示。傅莹喜欢一些需要慢慢品味的东西,在悠长的时光中,一点点雕琢自己。

  《x元素》是一档风靡英国的歌唱大赛节目,分为海选、晋级赛等多个淘汰环节,最终由评委和观众投票选出最后获胜者。这一节目每周都吸引1400万名左右电视观众收看。傅莹是这档选秀节目的“秘密粉丝”。

  在英国工作期间,傅莹说她非常喜欢英国文化。伦敦西区的剧院、著名文学家的故居,都是她多次造访之处。她还透露自己是英超足球劲旅阿森纳队的一名球迷。

  “我喜欢在飞机上看一些闲书,因为自己是学外语出身的,不懂的东西挺多,而且时代变化速度这么快,不学就跟不上了。”傅莹爱好阅读、艺术,喜欢体育运动,打高尔夫和网球。一位知情人说,傅莹的高尔夫球打得很好,但这绝不仅是一项娱乐,也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是交际的必需。

  作为女外交官,傅莹可以说是科班出身、资历完备、独具魅力。如今中国民众寄望身为副外长的傅莹进一步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进而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傅莹:当“软实力”遭遇“硬障碍”
  • 郭沫若晚年的精神之旅
  •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