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苏区左倾政策:农民只要致富就会被打

时间:2011-12-27 18:35来源:同舟共进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核心提示:苏维埃时期的红色革命,其实并非一场成功的革命。由于动员的意味太浓,革命频度过高,苏区的土地几乎一年一动,每年重分,而且时常要开展打击富农的运动,农民只要致富,就会变成被打击的对象,因此土地革命并没有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1年第6期,作者:张鸣,原题:《多面相的民国农村》

一提起民国时的农村,“破败”两个字是难免的。由于后来革命了的缘故,学界一般认为革命的发生,跟这个阶段农村的凋敝破产、农民生计的艰难有着直接关系。贫穷易于导致革命发生,这话有点道理,但并不意味着贫穷一定会发生革命。事实上,整个清朝,即使在盛期,底层农民的生活也是相当贫困的。乾隆年间来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状况,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底层农民基本上就是一个糊口经济,相当多的人家,每年都得依靠薯类和瓜菜弥补粮食的不足。尽管如此,清朝的中期和盛期,农民造反事件虽不能说没有,但并不多。

晚清和民国,中国被西方拖入了它们的世界体系里,农村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本就有一定市场化程度的农村,生产和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迅速被拔高,当然也就易于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出现强烈的波动。本土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在成长,但发展速度有限,还不足以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一方面是沿海沿江城市的兴起,一方面是内地农村的凋敝。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农村的衰败,本身是一种常见的现代化病,任何国家都免不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当然也会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由于不是某个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所以没有一个西方国家为你负责,经济上掠夺多于建设;政治上往往帮助周边的殖民地蚕食中国的领土,激化民族矛盾。同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制度、文化和经济模式的改变也会带来很多后遗症。

民国期间,国民党统治时期相对于北洋时期,国家的统一程度要高些,国家能力也强一点。因此,国民党统治的最初10年,经济方面实现了关税的改革,货币的统一等,民族工商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因此被人称为“黄金十年”。但北洋时期的经济自由度也不容忽视,民族资本在这一时期很活跃,有些地方军阀在自己区域内的建设,很有可观。但这一时期,农村经济无疑是衰败的。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精英离乡的比例增加,加之战乱的因素,农村精英劣质化程度比晚清更加明显,基层武化、黑化程度都在大幅度提高。由于战乱和割据的原因,农村社会在这一时期被高度武装起来,原有的乡绅可能变成了当地武装的首领。而原来边缘化的帮会和合法化的秘密宗教,也大幅渗入农村社会,以至于改变了传统的乡绅自治的格局。帮会人士、私盐贩子,甚至土匪和流氓,都可能成为新的乡村精英,成为局部地区乡村的统治者。这种武化和黑化,虽未必达到很深的层次,但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甚至破坏乡村自治的文化,使得需要这种文化和社会结构帮助的农民陷于困境。


 

民国时期的农民生活跟晚清一样,相当困苦。20世纪30年代初,一些学者对全国14个地方的农民收入情况作了调查,分别为成府、休宁、挂甲屯、北满、海宁、上海忠区、黑山县、冀中、宿县、仪征江阴吴江三县、峨眉山、成都附近、芜湖、盐山,应该说,他们所选择的点,已经排除了中国最贫困的地区。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农家平均每年最低生活费用为292.2l元,超过这个标准的只有两个地区:成都和芜湖,其余均离最低生活线差了一大截,其中成府和休宁差得最多,分别只有93.12元和88.80元。14个地区农家的平均年收入为262.97元。(李宏略《数字中底农家生活》,《东方杂志》第31卷)这期间,著名学者张培刚、李景汉和千家驹等人的调查,以及很多官方的农村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农民的生活并没有改善,而且相对来说还有所下降。多数农户的经济状况相当脆弱,仅仅是糊口,稍有灾害或赶上世界市场的波动就会破产,流离失所。同时,政府的税收不仅税额提高了,而且征收手段变得更劣质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为人诟病的包税制,各地军人统治良莠不齐,有些地方横征暴敛的程度令人发指。因此,凡是摊上暴政的农民,负担就加重了。为了获取更多的现金应付税收,很多地区的农民广泛种植“特种经济作物”——鸦片,造成鸦片流毒遍及全国。应该说,在那个时期,农村的贫困化是普遍的,不仅一般农民穷,就是所谓的地主也不富裕。

但民国时期的社会,也不全是一片黑暗。同时期的上海工人,据1930年代的一次调查,有吸烟支出的占92.5%,喝黄酒的占88.5%,饮茶的占96.7%。即使是很穷的工人,每年也会看几次电影,逛逛“大世界”。(《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中华书局1934年版)其他开放口岸城市的市民和工人,生活也普遍超过农村。中国的红色革命,之所以不能在城市发生,不仅因为城市是“反动统治的中心”,还因为城市居民普遍缺乏革命的积极性。城市兴盛和农村衰败的并存,说明当时农村破败的主要原因,还是世界共性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导致的。而且自打红色革命发生,民国当局和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开始关注农村的破败。虽说政府主导的地方自治和农村建设,除了个别省份比如山西和广西之外,基本上是失败的,但由知识分子主持的乡村建设,比如定县试验、邹县试验,还是成功的。其他如企业家主持的乡村建设,卢作孚的北碚试验,退休军阀段绳武的五原试验,以及数不清的乡绅们自发搞起来的乡村建设试验,也都有相当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状况,扭转了乡村破败的趋势。必须承认,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凡是乡村建设搞得不错的地方,红色革命搞不起来,即使搞得起来,也站不住脚,当时的广西和山西均如此。江西苏区中心地带的一些“土围子”,实际上都是乡绅自己搞的农村建设据点,这样实力弱小的据点,居然能在红色包围圈里生存很长时间。当乡村里的乡绅还存在,乡村的社会文化结构还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乡绅的主动性依然可以收到相当的效果。

苏维埃时期的红色革命,其实并非一场成功的革命。由于动员的意味太浓,革命频度过高,苏区的土地几乎一年一动,每年重分,而且时常要开展打击富农的运动,农民只要致富,就会变成被打击的对象,因此土地革命并没有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依据根据地自己的统计,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被撂荒。根据地的经济,实际上是依靠向周边地区扩张、“打土豪”来维持的。加之频繁的战争,大量壮劳力被征调当兵,所以即使是所谓“翻身”的农民,生活状况也未真的好转。在江西苏区的最后岁月,居然发生过多起苏区农民集体逃亡到白区的事件。同理,中共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进行的土地改革,也只是动员的利器。农民不会因分得土地而踏实生产,因为运动中的地权变动频繁,农民不会有生产积极性。显然不是给了农民土地,农民就跟党走,否则,就无法理解为何中共在三年内战时期,在新解放区反而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不搞土地改革。

中共农村政策比较成功的岁月,是在八年抗战时期。应该说,在敌后生存的中共及其武装,面临的敌人远比国民党更加凶残,也更加难以对付。但由于这个时期的中共认同自由民主,把它跟民族抗战结合起来,抛弃了从前苏维埃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政策,跟原有乡村精英中比较有道德感的成员实现了良好的合作。挖掘传统的乡村道德,建设新的文化,打击二流子懒汉,在乡村实现扎实的民主改革,切实实行乡村选举。应该说,在整个民国期间,农村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是在中共领导下实现的。在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卓有成就,扫盲、卫生建设、移风易俗,都做得扎扎实实,有板有眼。中共也因此得以从最低谷走出来,到八年抗战结束,变成可以跟国民党抗衡的力量。

其实,民国时期对农村破坏最大的,是战乱。不仅有频发的内战,还有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战乱对农村造成的严重破坏是王朝结束、制度变换所无法比拟的。农村生活和文化结构的变化,农村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大规模的人口损失,每每跟战乱有关。一度很多农村的农民无法维持原有生活,只能靠当兵为生,原因就是战乱。导致中国文化进步中断的是战乱,导致经济停滞的也是战乱,对农村最大的破坏,当然更是战乱,因为无论何种性质的战争,对于农村的摧残,一般都要大过城市。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只要拥有长期的和平建设时期,自己不折腾,就有希望。农村和农民,早晚也会渡过现代化的转型期。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明清时期京城如何管理“公车”
  • 谁说文盲不为将?盘点三国时期两大文盲将军
  • 中国食用冬虫夏草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海昏侯时期
  • 古人节假日有哪些休闲方式
  • 青楼在魏晋时期是门阀大家代称
  • 渡河战役中的小红军经历过怎样的青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