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葛振宇,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等栏目撰稿人。
对话背景
近期,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情感密码》栏目被判定违规。国家广电总局在通报中指出该节目“雇用群众演员表演,用夸张的表演手法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
事实上,近年来,曾有多档电视节目被指存在类似问题。从选秀节目的“造假门”到难以自圆其说的家庭纠纷,原本应以真实为前提的电视节目,却成了“张三李四”大秀演技之处。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要求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加大新闻类节目播出比例,严格控制娱乐节目播出频率和时间,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播出机构和电视节目的优劣。
电视节目如何守住底线、追求真实?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葛振宇。
中国青年报:您是否关注到在家庭纠纷、选秀等类型栏目中存在的造假成分?包括故事情节、参赛者的家庭背景等多方面造假的现象。
葛振宇:你说的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一些节目负责人存在误解。首先我谈谈情感、家庭纠纷类栏目。事实上,这类栏目真正能够赢得收视率的部分,正是故事情节的真实性,而故事的真实性不是个别编导拼命挖掘或者夸张地表演就能表现出来的。
节目现场的热闹劲、激烈的冲突能够获得观众们一时的相信,但当观众静下心来想一想则会发现:这故事根本不合逻辑,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然后,恍然大悟的观众就会频繁质疑:这些电视节目是不是在“赚取我们的眼泪、骗取我们的同情”?
当然,造假不单存在于此类节目当中。在一些展示才艺的节目中,也存在节目组运用技术手段,剪切、编辑,将人们不可能完成的动作变为可能。
但是我想说的是,观众是很有智慧的,真实的生活中也是充满智慧的。自然的情感流露和编造不可能是一回事。造假的节目就好比你撒了个谎,为了不让这个谎话被发现,你得继续撒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回过头一看,你会发现:原来自以为天衣无缝的情节,其实还是漏洞百出。即使是电影、电视剧创作,也必须得源自生活。
中国青年报:目前,电视行业的激烈竞争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有人将节目造假归咎于竞争、收视率的需求,您怎么看?
葛振宇:收视率绝不是造假的借口。首先,真实性应当是电视节目的底线。电视节目不是电视剧,即使一些栏目很巧妙地取名为“家庭情景剧”等类似的名称,也无法逃避电视节目应有的真实性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其次,我认为将造假和收视率挂钩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去年做节目的过程,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最受观众好评、反响最强烈的选手和节目往往是最接近生活的。比如西单女孩任月丽,站在声乐专业的角度讲,我们甚至会认为她的发音有瑕疵、表情也并不那么自如。她唱的歌也大多曲调平缓,没有特别的难度,伴奏也仅是一把吉他,一点也不华丽。但当初她感染观众的,却正是这种特别的气质。这股气质让观众有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其实作为电视节目的创作者,我们应当明白:选择权始终在观众手里,节目只有赢得了观众真心的喜欢、有所共鸣,才能有收视率。所以,电视节目注重基层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青年报:观众对节目的真实性、平民化有着强烈的要求。但是作为表演群体,来自民间展示自我的需求强烈吗?
葛振宇:非常强烈。其实,很多民众都有非常强烈的表演欲,很渴望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这种渴望。比如被称为“大衣哥”的农民歌手朱志文,是一位地地道道来自山东菏泽的农民歌手。在实地探访他的家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练歌的方式非常有特点:每天早晨3点多钟,他就会来到田间地头练嗓子。
在家中,他还特意为自己隔出了一块小天地用来练歌。当我们问他:“为什么总要躲起来练歌时?”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因为我唱的不专业,发声有些奇怪,怕吓着家里人。”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他的小天地里,悬挂着各种欧美、港台明星的海报。这说明,他对时尚、舞台、表演有着非常执著、强烈的追求。虽然他的表演并不那么专业,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对他的喜爱和他的闪光点。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