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纪王城出土86件青铜器 造型铭文展时代风格

时间:2012-06-04 16:07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张向阳 点击: 载入中...



南边箱内铜器虽损坏严重,但仍不难看出其精美,可见镂空装饰。



南边箱内青铜器可见附耳和子母口。



大鼎



  自3月份起,考古人员对沂水纪王崮春秋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目前已经出土86件青铜器并发现了随葬的车马,至于墓主人究竟是何许人,目前仍未有实证表明。纪王崮春秋古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何时代特征?著名青铜器鉴定家张颂斌先生根据青铜器标准断代谱系,从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有铭文大鼎的时代特点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对于目前出土的86件青铜器,张颂斌说,对于每一次考古发掘,能出土大量的青铜器,都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对于考证墓葬年代、主人等级、身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发掘青铜器数量多,比较完整,没有盗掘,是很难得的。目前有很多著名的考古学家已经对墓葬的年代和墓主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意见,张颂斌先生仅从出土青铜器的角度和手上掌握的资料,对墓葬的年代谈了看法。他认为,上世纪2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考古工作的发展和大量有明确纪年青铜器的出土,青铜器研究更加深入,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科学准确的青铜器断代标准谱系,可以从铭文、造型、纹饰等多方面进行参照判断。

  张颂斌首先从铭文说起。他说,在崮顶春秋墓出土的86件青铜器中,首先出土的那件高66厘米的铜鼎最引人注目。内壁上面的5行27字铭文清晰可识,已经释读,内容是“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 其眉寿万年无疆 子子孙孙保用享”。其中“保用享”是“永保用享”的简化句,“中子”是“仲女子”的简化句,意思是说,华孟子制作了这件大铜鼎,是为自己嫁给中叚氏的二女儿做陪嫁用的宝鼎,希望长寿万年没有尽头,子子孙孙永远享用。从铜鼎的用途来看,非常明确,这是一件媵器,做陪嫁用的。这种为女儿出嫁而铸造的媵器陪送的风俗,在西周的中、晚期至春秋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反映了当时一些诸侯国间的政治联姻。特别是到了西周的晚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渐渐强大,相互征伐,逐渐步入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常用政治联姻的手段来保护或者强化自己。周代王室、诸侯及其他贵族的女子出嫁时,其父母兄长等要为该女子铸造青铜礼器(即媵器)陪送,供该女子在夫家作祭祀用器或生活用器。铸器时,常在这些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用于记事,并记下作器者身份称谓、出嫁女的称谓、所铸器的器类名称以及祝福的话语。

  “从‘其眉寿万年无疆 子子孙孙保用享’的句型上看,属于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并逐步流行的常用句,当然也延续到春秋时期。在西周中期,虽然已经流行‘子子孙孙永保用享’句型,但‘眉寿万年无疆’句型还没出现,两句并用的情况,在西周晚期才较多出现。”张颂斌说,不但铭文具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特点,而且字形也是西周文字的特征,还没形成各诸侯国独立的文字特征。由于已经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西周的青铜器铭文最为丰富,资料也多,铭文释读难度稍小一些。与之相比,辨识春秋之后的某一诸侯国的文字倒是难度加大了,所以从铭文分析,大鼎可划定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范围内。那么究竟是西周晚期还是春秋早期的呢?我们再看一下大鼎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大鼎的纹饰和造型

  西周晚期特点

  “除了铭文外,大鼎的纹饰和造型基本符合西周中、晚期的特点。”张颂斌说,这个大鼎高66厘米,厚重、直口方唇、直耳,有突出的扉棱(扉棱是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一般为凸出的竖条状,经常构成兽面纹的鼻梁,或窃曲纹的纹饰分段,起到明显的装饰作用)。在这个大鼎的口沿下,有六条突出的扉棱,在鼎的三只蹄形足上,也有突出的扉棱,与突出的双目构成了狰狞的兽面纹。而且扉棱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大括号({)形状,这是西周青铜鼎的特征。当然,也有少量西周晚期的铜鼎不同,比如周厉王时的“函皇父鼎”(甲)、“多友鼎”、“毛公鼎”等,没有扉棱而选用重环纹和简单的弦纹。

  纪王崮出土的大鼎,直口方唇、直耳,保留了口沿下的扉棱和蹄形足上兽面纹,口沿下扉棱两侧以窃曲纹为主纹饰,而且是早期有“目”的窃曲纹,这种窃曲纹多见于西周。窃曲纹是夔龙纹的简化变形,窃曲纹进一步演化,“目”渐渐消失了。



  从造型上看,该鼎鼓腹、大立耳的造型也符合西周中、晚期的造型特征,比如中期后段周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就是直口方唇、较大的直耳,口沿下饰带“目”窃曲纹,鼎腹部装饰大波曲纹,装饰有扉棱,蹄足上也装饰扉棱构成的兽面纹,所以从大鼎铭文、造型和纹饰的综合分析,可以基本推断:这个大鼎应该是西周晚期的礼器,同时可以看出大鼎具有西周时期中原文化的特征。

  ◎另外80多件青铜器

  春秋中晚期风格

  “在做出了对第一件有铭文大鼎的年代推断之后,我们能否推断墓葬的时间就是在西周晚期呢?不能。”张颂斌说,因为南北另外两个边箱出土的80多件青铜器展示的是另外一种风格特征。

  据介绍,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南边箱出土鼎等饮食类青铜礼器,其中有7件鼎、7件豆(或称簠),此外还有甗和鬲、壶等,以七鼎七豆(簠)为基本组合。北边箱出土乐器,这些乐器中有甬钟10件、镈钟4件、钮钟一套9件、石磬一套10件、錞于2件,以钟磬为基本组合。在南边箱礼器中,豆的造型已可辨,腹部出现镂空装饰,这种造型和装饰是从西周晚期才出现的,在春秋时非常流行。另外,七件鼎都是附耳、子母口,有盖,顶盖上还竖着三个立钮。张颂斌解释,所谓附耳,就是鼎的两只耳朵不是直接铸在鼎的口沿上方,而是铸造在口沿下的器身上,然后曲折向上。所谓子母口,是青铜器口沿部的一种成台阶状的结构,子母口更便于配盖扣合。这些都是春秋中晚期至战国青铜鼎的造型特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5.18亿年前海底“毛毛虫”被发现 系寒武纪奇异生物
  • 三河坝战役纪念馆重新开放 再现那一段峥嵘岁月
  • 8旬老伯50余年收藏80多国邮品 将免费展出
  • 纪录片《讲究》呈现传统技艺:讲究的匠人从不将就
  • 黑河城史纪元提前近500年
  • 张大千作品创成交额纪录 美媒:中国品位更持久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