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北京往事:在胡同中与陆小曼相识共筑爱巢

时间:2012-09-26 09:05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侯晓晨 点击: 载入中...





编者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1931年11月19日,著名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八十年过去了,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依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和感情经历,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为人所熟知,但是,当年徐志摩来过几次北京?他在北京先后住过什么地方?和他的创作有怎样的关系?那些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却鲜为人知。今天,请您和我们一起出发,沿着昔日诗人的足迹,带着一腔诚挚的诗情,追寻那如梦如歌的往事……

 

锡拉胡同:1915年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此居住了三个月

 

健劲的北风,吹散了笼罩京城多日的阴霾,然后悄然离去,慷慨地留下了万里晴空,蓝得令人心醉。沿着王府井大街,我一路向南,最后拐进了路西的一条小巷——锡拉胡同。


锡拉胡同,明朝属南熏坊,称为“锡蜡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清朝内务府武备院所属帽作局在这条胡同的南边。宣统年间,地名讹为“锡拉胡同”,沿用至今。大概是因为毗邻王府井商业区,现在的锡拉胡同看上去并不像传统的街巷,胡同的北侧有天元利生体育商厦等现代化建筑,令人很难想象这里当年的模样。


距今九十六年前,公元1915年秋天,锡拉胡同里出现了一位陌生的少年。他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身材修长,面容清秀,鼻梁上架着一副圆眼镜。讲起话来,虽然带点南方口音,但吐字清晰,好似珍珠落玉盘,轻澈圆转。


这位少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


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保宁坊。父亲徐申如是个有钱的商人,但对儿子并不娇惯,而是把他送到私塾和新式学堂,由老师们严格教导。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学好问,涉猎广泛,徐志摩很快就在同学当中脱颖而出。1915年夏秋之间,他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从徐志摩写给伯父蓉初先生的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来京之初的行踪:


“二十二日……气温骤降,凉风甚厉。二十三日……十一时抵前门,即正阳门车站。搜检颇不认真,站上有百里叔当差照应。现住金台旅馆,明日迁至蒋宅。二十四日由金台旅馆迁锡拉胡同蒋宅居住。”


信中所提到的“百里叔”便是“蒋宅”的主人——蒋百里。他的堂兄是徐志摩的姑父,而徐志摩平时称蒋百里为“福叔”。徐志摩为什么会选择蒋宅居住呢?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住在亲戚家,可以免去房租。而在我看来,如果考虑到地理位置,恐怕还有另一个原因:锡拉胡同离当时北京大学所在地——马神庙(今沙滩后街)不远,往来比较方便。


徐志摩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可谓来去匆匆。同年12月,他就回到家乡与张幼仪结婚,婚后就近进入上海沪江大学预科。掐指算来,他在北京只待了大概三个月。徐志摩这段居京的生活,留下的史料记载极少,只知道他住的蒋宅是一栋西式房子,可惜现在也已经难觅其踪了。

 

腊库胡同:1917年徐志摩返回北大读书,在这里居住

 

“刚才大家游览的是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内大街,现在请跟我向南走,到著名的景山公园看一看……”景山后街上,一位年轻的导游正在给一队游客带路。而我的行程,却与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先向东,拐进吉安所右巷,向北走一小会儿,向东拐进吉安所北巷,最后进入腊库胡同。


这是一条极其普通的小巷,两侧都是平房,路面比较狭窄。在《京师坊巷志稿》中,它的名字写作“蜡库胡同”,当时“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凡御用白蜡、黄蜡,沉香等香,皆取办于此”。


与第一次进京时隔恰好两年,1917年9月,徐志摩又来到了北大上学,就居住在腊库胡同。与锡拉胡同相比,这里离北京大学更近了,而且不邻大街,免去了不少市井的喧嚣。


可是,徐志摩为什么不好好在上海读书,非要回到北京呢?原来,1916年,他从沪江大学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大学预科。1917年,当时的教育部决定“将北洋预科第一部毕业或已在特别班肄业,并愿入法本科之学生,并入北大法本科肄业”。这样,到那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徐志摩就转到了北大上课。


第二次北京之行,徐志摩显然比两年前要从容潇洒。在学校里,他一面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一面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等待机会到美国留学。而在课外,他也非常活跃,打网球,唱京剧,时不时调皮地学上几句“京片子”。那时的京剧界,梅兰芳风华正茂,颇受北大学生们欢迎,徐志摩却推崇杨小楼。据徐志摩的朋友毛子水在《北平晨报》上撰文回忆,有时到腊库胡同去拜访徐志摩,“远远便听见他唱戏的声音了”,听那唱腔很可能是学杨小楼的。


徐志摩第二次离开北京,那是1918年的夏天,他远赴美国留学。离京之前,在父亲徐申如和妻兄张君劢的帮助下,徐志摩幸运地成为了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弟子,为自己第二次北京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石虎胡同:徐志摩诗歌事业的新起点,在此他写下大量诗作

 


或许是为了向心上人展现自己的才华,或许是为了在当时的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徐志摩拿起了笔,开始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他虽然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但早在英国留学期间,便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偶有试作。回国后,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在这种气氛感染下,徐志摩大量用新诗的形式进行创作。从1923年1月至3月,他在《努力周报》、《时事新报·学灯》、《晨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许多诗文。


在《希望的埋葬》一诗中,他写道:“希望,只如今……如今只剩些遗骸;可怜,我的心……却教我如何埋掩?……我收拾一筐的红叶,露凋秋伤的枫叶,铺盖在你新坟之上,——长眠着美丽的希望!”那凄美飘落的红叶,是一种典型的北国意象,是否也象征着他发现林徽因爱上梁思成之后,那完全破灭的希望呢?


在《北方的冬天是冬天》一诗中,他写道:“北方的冬天是冬天,满眼黄沙漠漠的地与天:赤膊的树枝,硬搅着北风先——一队队敢死的健儿,傲立在战阵前!不留半片残青,没有一丝粘恋……田里一只困顿的黄牛,西天边画出几线的悲鸣雁。”徐志摩用粗犷的句子,勾勒出一幅“旧京冬日图”。如果细品诗意,不难体会出,其间仍浸着一丝若隐若现的悲凉。


新文化运动的最初几年,胡适、郭沫若、冰心等人均对新诗创作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而徐志摩的诗,以其全新的气息、自由的排列、较长的篇幅,特别是鲜明的节奏感,一下子引起了文坛的关注。清华大学、北师大附属中学等学校,接连请徐志摩去办文学讲座,更使他名噪京城。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顾城、徐志摩、三毛最美的诗
  • 徐志摩本是北洋大学预科生
  • 赛珍珠非徐志摩情人 系林语堂伯乐后翻脸
  • 徐志摩笔名“云中鹤”被金庸用作“淫贼”名字
  • 徐志摩本是北洋大学预科生
  • 陆小曼不喝牛奶家养奶妈喝人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