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迅速灭亡原因:币制改革失败 致通货膨胀

时间:2012-11-21 10:19来源:浙江老年报 作者:佚名 点击: 载入中...



中国古代用铜、银、金、铁、铅等金属铸制货币,以铜铸币为主。多个朝代在发行铜铸币时,出现了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的情况,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金属货币有一个基本特点是,它本身的价值和它代表的价值应基本相当。如果人为指定的面值大于其实际价值,诱发民间盗铸,继而可能破坏整个物资交换体系。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因铸币不当引发的重大通货膨胀应该是王莽朝。


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下令除五铢钱外,更铸“大泉”(“泉”即“钱”),重12铢,指定面值却为50个五铢钱;又造“契刀”(一种刀型货币),指定面值为500个五铢钱;造“错刀”,指定面值5000个五铢钱。


从汉到隋,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币种是“五铢钱”。按古算法,24铢为1两。


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3次改铸和滥发大面值虚价钱币,结果是“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社会物价飞涨,经济衰退,最后导致王莽新朝迅速灭亡。


东汉后期爆发黄巾起义后,社会大乱,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把持朝政。他和王莽相反,“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工艺和铜质极差,但面值不变。“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贷不行”。劣钱引起物价飞涨,经济凋敝,连五铢钱为基本的货币制度也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吴、蜀两国为解决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值虚高的货币,导致物价上涨,后两国被迫停铸。


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也是偷工减料。结果引起社会经济停滞,不久,刘宋王朝就走向崩溃。


北魏孝明帝、隋炀帝时期都因为私铸引起货币严重贬值,社会经济走向了绝境,不久,两个王朝也走向灭亡。


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乾元重宝”等大钱,结果物价飞涨,人民遭难。“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民间盗铸严重,以致寺庙的钟、铜佛都被熔化铸钱。


犯类似错误的还有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南唐改铸铁钱,民间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铁钱换一枚铜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混乱的货币给当时的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清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铸造大钱,也引发了财政危机。


古代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不少。


北宋、南宋、金、元、明、清均发行纸币,财政有困难时就取消准备金,结果导致纸币贬值,老百姓只用银和铜钱,不再用钞票。


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也都为了掠夺百姓、增加军费或控制金融而滥发纸币,引起物价飞涨,经济崩溃。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恶性通货膨胀有19次,每次都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害。(据《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古代男人也臭美头发胡子都要染
  • 王莽曾造铁钱 五代十国时曾有"泥钱"
  • 王莽玩阴谋得心应手,理朝政一窍不通
  • 一次意外“选美”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朝灭亡?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