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方便所”仍存:曾是华南最大慈善组织

时间:2013-08-30 08:30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莫冠婷 点击: 载入中...

 

  图为悬挂在念祖亭东面的1891年古钟。钟高58厘米,口径宽42厘米,由青铜铸成。以前钟的表面还有“方便医院”四个字,由于岁月久远现已模糊,但仍能看到上刻“1891”的数字。

 

  历史意义: 现"市一大道"南侧还保留三座民国建筑。第一座(现编5号楼)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建筑,半圆形与方形平面相结合,红砖清水墙,红砖质量很好,体现了二战前灵活实用的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第二座(现编6号楼)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建筑,方形平面,体量较少,红砖和青砖混水墙,红砖质量较差,正立面二层两侧各凸出一个西式阳台,体现了二战后对称实用的现代主义风格。第三座(现编4号楼)也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建筑,但外表全被贴上现代陶瓷马赛克,历史风貌无存。这三座旧楼是否为方便医院的遗存,值得认真考究,若证实是,望能保留其中一、二座。


  赠医施药、施衣布食、善举义赈,善堂作为中国传统慈善组织,在清末民初由于得到绅商大力支持而复苏发展。被认为广州善堂的代表"九善堂"--方便医院、广仁善堂、润身社善堂、爱育善堂、崇正善堂、广济医院、惠行善堂、述善善堂、明善善堂,集中在西关一带,而"城西方便医院"更在"九善堂"中数一数二。百年时光流转,九大善堂大多只能在典籍中觅到踪影,但也有一些如今仍留下痕迹:方便医院旧址现在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行善堂现变为广州东升医院;设于大东门外绿香街的润身社善堂,现改为荣华街小学。


  行走在现今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市一大道",会有一种走在城市遗留古道里的错觉。大道南侧有三座不起眼的民国建筑,经岁月雕琢,仍保留至今。


  1894年广州城发生鼠疫,数万人丧命。疫情严峻,各行业商人组织筹款,在西门外护城壕盖平房、设病床以收容病人,请中医师为患者诊治。1899年该处扩展而称为"方便所".1901年"方便所"更名为"城西方便医院".城西方便医院占地由第一津尾向东伸展至城西高岗脚(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大楼背后)。

 

 

  曾是华南最大慈善组织

 


  据老广州王继棠回忆,方便医院是民国时期华南地区最大的慈善团体。方便医院自开办起一直采用中医和中药。抗日战争爆发,广州沦陷,饿殍遍地,方便医院和其他善堂赈饥施药、收殓遗尸。由于战乱部分人员迁往韶关,广州天主教巍畅茂主教接管广州事务,此后,方便医院改用西医和西药。


  据《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志》记载,1947年医院获得港币120万元作为兴建新院使用,得到该院前门左边盘福路约4440平方米公地为建筑新大楼地点。1948年开始大楼建筑工程。原拟建六层,后因经费不足未全完成。1953年广州市政府为扩大医院范围,将方便医院和原广州市立医院合并成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在如今市一大道中央的绿化中,隐藏着一块广州市文广新局于2010年所立"城西方便所(城西方便医院)旧址"的牌匾,牌匾往南约20米处,有一座外表毫不起眼的岭南早期现代建筑--6号楼。该楼高两层,整体被涂成草绿色,外墙上有醒目的"6"字标记,二楼飘出的两个宝瓶栏杆设计的西式小阳台别具特色,建筑如今是六榕街盘松苑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地。6号楼的南边是一座大体量的灰白色外墙建筑5号楼,主楼高5层、两翼高4层,当年特色窗花仍有部分保留完好。5号楼的东边有一座两层高的民国建筑4号楼,但其外墙贴满瓷片,改动较多。


  现今院内的"方便廊"、"念祖亭"碑文、"仁人行方便方便康复"的门联以及依稀可见"1891"字样的古铜钟,都表明这里曾是"方便医院".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清末英语曾被视为救国工具
  • 左宗棠的遗产究竟有多少?
  • 清末南京全国运动会足球运动员头盘辫子
  • 清末京城曾办首场现代足球赛
  • 戊戌“叛徒”袁世凯:清末宪政第一人
  • 清末民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