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化在绵山

时间:2013-10-24 08:05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严闻伴着春风春雨,随着柳绿花红,清明节就要来临了。这个有着2640多年历史和厚重深远内涵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法定假日。

寒食特色食品

 

 寒食特色食品

 

  山西介休绵山,这个过去只藏在地理书一角和历史书注释里的地名,也由于它是寒食清明文化肇始之地,知名度迅速获得提升,日益向海内外展现出自己风物绝佳、气象万千的真面目。


  2008年、2009年清明前后,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政府两度在绵山联合举办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高层论坛,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畅谈清明文化。介休也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绵山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据悉,今年清明前后,第三届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高层论坛又将在这里举行。

 

 

  寒食清明文化缘于介休绵山

 


  要清楚清明节的起源,必须先从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因纪念春秋时期忠孝节义名臣介子推而设,它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比端午节早200年历史。


  东汉周斐《汝南先贤传》明确记载,当时民间已将介子推故事与禁火习俗相提并论。其曰:"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后成禁火之俗。"西晋孙楚《北堂书钞·祭介子推文》曰:"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其至先后一月。"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一度追随晋献公的公子重耳流亡他乡,在外19年。其间,介子推在重耳饿极之时,悄悄割下自己的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知后感动莫名。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却在封赏群臣时,落下了介子推。功不言禄、洁身自好的介子推偕母出走,隐居介休绵山山中。晋文公悔悟后上绵山寻访,求之不出,无奈之中放火烧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狐偃、赵衰这两个也曾经随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劳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举火,最终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晋文公追悔莫及。此事《左传》有载。屈原在其《九章·惜往日》中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自此以后,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留有诗文歌吟介子推。现今介休绵山上,还有大量传说、遗址、碑刻、诗文,纪念与缅怀介子推。绵山现有介公墓、思烟台、哀号坡、介神庙、子母柏、足下亭、白鸦山、大小烧林、忌坂、鱼龟(于归)山、介公草庐、避火洞、慑身岩等历史遗迹。


  据传介子推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悲痛欲绝,于是将烧焦的树干做成木屐,"朝夕相随,终身不离。"第二年还孝服登山祭奠介子推,见柳树死而复生,绿枝千条,于是折柳枝戴于头上,并赐该柳树为"清明柳",定清明为清明节。同时还下令晋国官民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只吃冷食,禁火寒食于是相沿成习。


  作为晋文公封给介子推的祭田,绵山上有介子推的敕葬陵墓,汉代人视介子推为介神,在介山为介子推建造了寺庙。介山首先引发寒食风俗,《新论》、《后汉书》、《县志》、《府志》、《通志》都有大量记载。介休绵山记载介子推和清明节相关碑碣较早的有公元732年立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由绵山沙门十二寺院共立的《大宋国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等。

 

 

  绵山的寒食清明节俗与众不同

 


  一些专家研究认为,寒食清明节为介子推而设,寒食节又融会于清明节之中,这两次文化大变迁,大约在唐代已经全部完成。介子推的事迹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是最具有楷模价值的。他忠君忠国,功不言禄,视名利如粪土,这些都是古代人推崇的品行。所以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祭扫介子推,使寒食、清明加速合并,平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魅力。


  那么,两千多年来,我们的寒食节、清明节是怎样过的呢?绵山作为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又有哪些独特的民俗呢?


  这两个节日的流变,约可分为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及宋朝前期、宋、元、明前期、明清几个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寒食节每年时间长短不确定,基本选择在隆冬时节;禁火地区主要在山西省范围内;主要内容是家家禁火吃冷食。隋唐五代及北宋初期,寒食节已经演变为国人祭扫之节,届时,民间禁火,皇宫禁烟,士庶展墓,皇家祭陵;"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寒食节已成为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活动内容也由以往单纯禁火冷食,发展为扫墓、插柳、踏青、秋千、蹴鞠、斗鸡、馈宴等十多项节日活动内容,且扫墓、挂纸成为寒食节民间最主要的标志项目。到了宋、辽、金、元及明代前期,寒食节增加了一些高雅内容,如皇家组织赋诗、官府组织赏花,主要项目由唐代的展墓逐渐转化为娱乐活动,内容又增加了斗百草、施钩、抛堶、风筝等。明代中期,寒食节原先传统的插柳、踏青、赏花、蹴鞠、赐火已不再流行,秋千、斗鸡、风筝等也没有了唐宋时壮观的场面,而民间扫墓、官府祭坛和皇家祭陵等盛况空前;这三项风俗渐渐脱离"寒食节",已成为近代乃至当代"清明节"的主题。


  介休绵山作为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更有其独特的民俗活动。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传统习俗。清明时节,绵山一带的人们纷纷上绵山祭扫介子推,植树、踏青、墓前栽柳、打秋千、放风筝、拔河。寒食清明的特色食品品种繁多,风味独特。传统的子推蒸饼、子推燕、蛇盘兔面塑、枣饼、麻糖、贯馅糖等已成为时尚食品。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期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

 

 

  开坛传承清明文化血脉

 


  2008年和2009年清明前后,两届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高层论坛在绵山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畅谈介子清明文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早在2006年,国家就将寒食清明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又将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这些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及其传统的重视与尊重。清明节习俗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在绵山举办论坛,就是慎终追远,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对大自然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期望。


  专家们同时指出,清明节是中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都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说,为了缅怀祖先,大力崇尚热爱自然、饮水思源、忠孝仁义的传统风范,弘扬清明文化,凝聚亲情,要努力探索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形式,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不断增进活动的亲和力、号召力、吸引力,使节日文化价值体系得到丰富与发展。


  专家们认为,虽然我们已经全面进入现代文明,而恢复民族记忆力,增强民族自信力、想象力、创造力,重构民族节日系统,重视民俗生活中节日建设与节日保护,对于社会发展仍有重要影响作用。漫长的农耕时代所造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底色,是我们的民族标志。建设和谐社会,更要注意延续传统,更要尊重民间习俗。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