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嫂孽恋:孝庄皇太后是否真的下嫁过多尔衮?

时间:2013-12-12 08:47来源:《清宫疑案正解》 作者:阎崇年 点击: 载入中...

孝庄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影视资料图)

 

  “太后下嫁”说,自民国以来,沸沸扬扬。小横香室主人的《清朝野史大观》,民国五年(1916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书中有《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下嫁贺诏》、《太后下嫁后之礼制》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之事,并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也”!民国六年(1917年)五月,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蔡东帆(藩)的《清史通俗演义》,其第十八回目《创新仪太后联婚,报宿怨中宫易位》的上半回,说的就是“太后下嫁”.民国八年(1919年),一位作者署名“古稀老人”写了《多尔衮轶事》,书中的《太后下嫁》条,谈到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摄政下“危如累卵”,太后认为“非有羁縻而挟持之,不足以奠宗社于泰山之安,故宁牺牲一人,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涎太后之色”,常入宫禁。太后为了“卫我母子”,“两人对天立誓,各刺臂作血书,互执一书”,以为凭证。特别是书中安排太后诈崩,在举行隆重丧礼后,再以皇帝乳母身份嫁给多尔衮,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王浩沅的《清宫十三朝》(又名《清宫秘史》)由文业书局出版,书中描述多尔衮与皇太后相恋事,如《种情根巧救小玉,偿夙愿亲王大婚》、《槐树荫中窥嫂浴,荷花池上捺叔腮》、《香衾卧娇艳经略降清,宫内候兄安亲王戏嫂》、《建新仪摄政娶太后,名打猎姊妹嫁亲王》等,而布木布泰名“大玉儿”、其妹名“小玉儿”,则是王浩沅的乱编之一。此外,还有许啸天的《清宫十三朝演义》等。总之,太后下嫁之事,野史流布,遍及民间。那么,皇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


  关于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说法及其讨论,下面列出十二条:


  第一,关于“建夷宫词”.张煌言《建夷宫词》曰: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苍水全集》)


  张煌言(苍水)(1620~1664年)是浙江宁波人,这时他在江南抗清。他的这首词写在当时,明确写了住在慈宁宫的皇太后又结婚了,所以成为太后下嫁说的一条证据。我们分析一下:


  其一,张煌言虽然是当时之人,但是他并没有在北京,而是远在江南。他对清朝的态度是对抗、敌视,那么“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孟森《明清史论着集刊》)!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乡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直接证据。


  其二,《建夷宫词》是诗词,而不是宫廷档案。诗词可以夸张,也可以比附,所以也不能不加考据,简单地、直接地作为历史的证据。


  其三,或谓张冠李戴。顺治六年(1649年)十二月,多尔衮元妃博尔济吉特氏病故,次年(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纳娶寡居的肃亲王豪格王妃。这件事牵扯到多尔衮与豪格的争斗,又是叔娶侄媳,有悖伦理,朝野内外,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张煌言远在江南,也许是听到了误传,把多尔衮娶王妃当作娶孝庄皇太后了。但是他的《建夷宫词》是写于顺治六年,当时还没有发生多尔衮娶豪格王妃之事。


  其四,“慈宁宫里烂盈门”一句,是说喜事在慈宁宫里办的,因为皇太后住在慈宁宫。当时有两位皇太后,一位是中宫孝端太后哲哲,写《建夷宫词》时孝端太后已病死;另一位是孝庄太后。但是,根据历史档案记载,慈宁宫在李自成临撤出皇宫时被焚毁,顺治十年(1653年)修葺,皇太后才搬居慈宁宫,多尔衮则死于顺治七年(1650年),他与皇太后怎能在此举行结婚典礼呢!


  所以“建夷宫词”说只能是一说,而不能成为历史的依据。


  第二,关于“亲到皇宫内院”.多尔衮死后追其罪时,有一条罪状是:“又亲到皇宫内院。”(蒋良骐《东华录》)朝鲜《李朝大王实录》也作了相同的记载。在后来修的《清世祖实录》里却删掉了这句话。这说明多尔衮到“皇宫内院”确有其事。而删掉这句话,恰表明事有隐衷。那么,多尔衮到皇宫内院,能说明太后下嫁了吗?


  其一,这个皇宫内院是沈阳的皇宫内院,还是北京紫禁城的皇宫内院?没有指明。


  其二,多尔衮是“到”皇宫内院,而不是“住”皇宫内院,那么“到”皇宫内院,就一定是太后下嫁给多尔衮了吗?


  其三,史家对此做出推测:皇太后与多尔衮也许有暧昧关系。高阳先生说,《东华录》所谓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孝庄太后与睿王多尔衮关系暧昧,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即使是关系暧昧,也不等于太后下嫁了。


  其四,也有人认为,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多尔衮到皇宫内院也就名正言顺了,而把这一条列为多尔衮的罪状,恰好反证太后并没有下嫁。


  所以,“亲到皇宫内院说”不能提供太后下嫁的确凿依据,却道出了疑点。


  第三,关于“下嫁诏书”.民国时出版了一部书叫《多尔衮摄政日记》,这部书原名叫《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是一个叫刘文兴的人家里收藏的。在出版之前,他写了一篇《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发表在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央日报·文史周刊》上。文中说:“清季,宣统改元,内阁库垣圮(pǐ)。时家君方任阁读,奉朝命检库藏。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摄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马科书稿等,遂以闻于朝,迄今犹藏诸故宫博物院。”多尔衮致唐通、马科书稿,发表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致史可法书的内容今亦可知。惟有这位刘先生父亲见过的《太后下嫁诏》未见发表,别人也没见过。清宫档案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处,有许多学者专门整理和研究清宫档案,从刘文兴说他父亲见过太后下嫁的诏书,直到现在整整70年了,还没有一个人说自己见过这份档案。


  既然至今没有见到这份太后下嫁诏,所以这个证据目前还不能成立。如果真的有这份档案,将来随着清宫档案的进一步整理,是一定会被发现的。但是有人写书说,刘文兴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当年为了让自己的书好卖,才故意制造了这么一个噱头。


  第四,关于“未葬昭陵”.清朝的皇帝陵分三处:一处是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沈阳东陵)、昭陵(沈阳北陵),一处是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另一处是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皇太极葬在关外三陵之一的沈阳北的昭陵。他的一后四妃,孝端皇后于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病逝,次年二月骨灰奉移沈阳,入葬昭陵;关雎宫宸妃于崇德六年(1641年)先于皇太极病逝,但后来将宸妃遗骨迁葬到昭陵的妃园寝;衍庆宫淑妃于康熙六年(1667年)病逝,葬入昭陵的妃园寝;麟趾宫贵妃病逝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也葬入昭陵的妃园寝。按照清朝陵寝制度,孝庄太后死后应葬在昭陵,就是同皇太极合葬。但是,她不仅没有葬在昭陵,而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于是就引出了许多说法。有人说因为孝庄太后下嫁了,死后无颜回昭陵见夫君,所以把她葬清东陵大门旁,给子孙看门。


  事实上,孝庄在31岁时丧夫,32岁来到北京,49岁时丧子,75岁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去世,至此她已经在关内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接受了汉族棺葬的习俗,而她的丈夫皇太极已经逝世44年,是按照满洲的习俗火葬,早已在关外沈阳的昭陵入土为安。所以对于自己的后事,孝庄太皇太后向皇孙康熙帝有过交代:“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就是说,她不愿意惊动太宗皇太极的亡灵,而愿意陪伴英年早逝的儿子顺治。太皇太后死后葬在清东陵的遗命,给皇孙康熙帝出了一道难题:既不能违背祖宗之制,又不能违抗祖母之命,怎么办?康熙帝最后采取了一个临时举措,把太皇太后生前在紫禁城里最喜欢住的寝宫拆了,搬到东陵风水墙外,修起一座“暂安奉殿”,将孝庄太皇太后的梓宫(棺材)暂时安置在那里。直到康熙帝逝世,他一直没有解决祖母陵寝的难题。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