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折腾:唱戏割舌下棋剁手收藏剧本杀全家

时间:2014-02-20 10:48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齐洲 点击: 载入中...

朱元璋

 

  《三国志演义》的诞生,宣告了通俗小说占据中国古代文学舞台中心位置时代的来临。一般认为,《三国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扎实的文献基础作为支撑。直到今天,人们既没有发现《三国志演义》在元末明初流传的任何版本(稿本、抄本或刊本),没有发现元末明初有任何人记载或谈论过《三国志演义》,也不见有《三国志演义》影响当时文学发展的任何信息。


  浙江宁波天一阁所藏《录鬼簿续编》中记载的那个戏曲家罗贯中是否就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同样找不到有说服力的确切证据。中国人姓氏有限,同姓名者实在太多,而明代中后期传说的《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有宋人、元人、明人数说,因此,关键不是要寻找到罗贯中,而是要寻找到编撰《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讨论《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完全可以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学基础之上,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在现有资料比较丰富的前提下,可以先确定讨论的基础,再来讨论作品的成书时间。这一基础应该既是文献学的,也是传播学的。即先要用事实来回答:《三国志演义》何时有版本流传?谁最先抄录、收藏、刊刻、着录或评论了这部作品?这一切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这一时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品产生和传播?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基本落实了小说成书的大致时间。


  或许有人会问:小说作品一般都是先有抄本,后有刊本,虽然现在未见《三国志演义》的抄本,但嘉靖刊本之前应该有一个抄本流传阶段,如果以现有文献为基础,不就忽视了这一阶段吗?我们的回答是,只有以文献为基础的研究才是科学的研究。如果小说真有抄本流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即使原抄本已经散佚,也该有人记录或评论,如果一切都没有,凭什么说有抄本在流传呢?如果想象它在流传,那么这一流传时间该是多久呢?说从元末明初的抄本流传至嘉靖一个半世纪后才被刊刻,而其间没有任何记载,能令人信服吗?


  也许有人会说:其间应该有记载,只是这些记载我们暂未看到,或者已经散佚。这其实是一种假设,假设需要事实来论证,科学研究就是求证。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但必须“小心地求证”,如果不能用事实来证明这一假设,这一假设就不能成立。把未经论证的假设作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这样的研究是不科学的。因为假设本身就有两种可能,假设者并不能排除根本就没有这种记载的可能。而根据事实得出的结论,即使错误也是科学的,因为它是被证实的,也是可以被证伪的,如果谁发现了新的事实,谁就可以用此事实来推翻原有的结论,从而推动这一认识的发展。


  《三国志演义》未见抄本传世,海内外现存30多种明刊本中以嘉靖本为最早,前有庸愚子蒋大器写于明弘治甲寅(1494)仲春的《序》和修髯子张尚德写于嘉靖壬午(1522)的《引》。最早着录《三国志演义》的,是郎瑛的《七修类稿》和高儒的《百川书志》,此二书均成于嘉靖中后期。据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论证,上海图书馆所藏残叶可能就是刘若愚《酌中志》着录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即嘉靖元年修髯子作《引》的原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司礼监本(即“经厂本”),其他嘉靖本都以它为底本。司礼监本刊行后,又有朝廷都察院刊本和郭勋家刻本。于是,《三国志演义》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模仿之作便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现在的问题是,司礼监刊本来自何处?简单的回答当然是皇家所藏,因为司礼监是内府机构。需要思考的是,司礼监在明代是一个极有权势的皇家机构,其对内拥有督理皇家一切仪礼刑名之权并常常代拟圣旨,对外通过其掌握的东厂又有侦查、缉捕与审办官民人等的生杀大权。它出面刊印通俗小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标志着统治者开始接纳通俗小说,通俗小说可以名正言顺地在社会上流传了。不过,司礼监的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从何而来,为何此时要将它刊刻问世,倒是应该进行更深入一些的研究。


  大家知道,明朝初年在进行国家制度设计和权力安排时,朱元璋采用了权力集中和政治高压的两手策略,后来在大兴党狱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明代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最集权的一个朝代。明初对通俗文艺禁限极严,洪武二十二年(1389)三月二十五日榜文:“在京军民人等,但有学唱的,割了舌头;娼优演剧,除神仙、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不禁外,如有亵渎帝王圣贤,法司拿究;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永乐九年(1411)七月初一榜文:“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奉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不可想象,在这样的政治高压和文化禁锢的环境下,朝廷会允许通俗小说的产生和传播,更别提有朝廷机构来刊刻通俗小说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宣宗时期(1426-1435)出现了所谓“太平治世”.然而,政治稳定并没有带来文学繁荣,文学仍然在惯性轨道上运行。诗文领域是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戏曲领域则是以皇裔“二朱”等为主导的忠孝节义剧和神仙道化剧。不过,政治文化环境比起明前期已有所不同。人们开始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愿意抒发自己的情感,而非像前期那样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从英宗正统(1436-1449)开始,明朝进入动荡时期。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奸臣擅政、吏治腐败,朝廷出现难以驾驭的复杂局面。英宗宠任宦官王振,宪宗重用宦官汪直,到武宗专任宦官刘瑾,政治腐朽达于极点。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起义抗争此伏彼起。朝政腐朽和社会动乱的直接后果是统治者的公信力遭到普遍质疑和社会控制力的丧失,社会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文化生活也呈现与前期不同的面貌。“吴中四才子”、“前七子”等文学流派和“阳明心学”即在此时发生,客观上起到了解除思想禁锢和强化自我意识的作用。


  明初的出版政策仍然沿袭元代,书籍的印刷由官府控制。到了明中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化年间(1465-1487)出现了士大夫私人刻书和官府间相互馈赠所刻图书的现象,这些活动不再受朝廷限制。民间刻书活动开始活跃,通俗文学的整理刊刻也出现了,最直接的证据就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一个明代墓穴中发现成化七年至十四年(1471-1478)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词话”.据研究,这些刊本是墓主人宣昶妻子的随葬品。宣昶曾于成化年间领乡荐选惠州府同知,后荐补西安府同知,无论其家乡还是任所都距北京有千里之遥,照样能读到北京出版的新书,说明此类书籍流通范围之广。宣昶妻子死后还要用这些唱本陪葬,可见当时人们对通俗文学的喜好。既然成化时期的书商们已经开始注意刊刻通俗文学作品,并且所刊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就是民间三国故事,如果当时真有一部《三国志演义》的抄本在流传,相信书商们不会不予重视和刊刻的。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朱元璋人生自白 坦承曾是胆小鬼
  • 李白诗中眺望的“三山”并非朱元璋挖山填湖的三山
  • 明史中没有记载的“朱元璋艳情”
  • “四菜一汤”是怎么来的
  • 开国皇帝“性嗜好”:朱元璋爱人妻对妃嫔残忍
  • 大汉王二世陈理在高丽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