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封山”风波如何不再上演?

时间:2014-08-21 08:30来源:大西北网-解放日报 作者:施平 点击: 载入中...

云南盘龙寺

 

云南盘龙寺

 

    千年古刹突然闭门谢客,闹了半天却是一场“乌龙”.近日,云南盘龙寺由于“误解”当地政府要将寺庙“商业化、公司化”,而一度关闭山门。虽然“误会”目前看来已经消除,山门也重新开放,但是从四川峨眉山“封山风波”到“乌镇禁商伤人”,近期景区名胜为何频频出现利益之争激化,导致游客利益乃至景区名誉受损的“多输”局面,似乎不能简单地纯以“误会”敷衍了之。


    以上提到的三个景区,互相之间并无关联,但是引发矛盾的关键点却惊人一致。据报道,峨眉山风波原因是景区管委会要自办讲解公司,断了村民导游的财路,于是村民干脆到景区阻路。乌镇保安伤人则是源起于游客没有到景区官方指定店铺购物。不难注意到,景区管理方诸如管委会、开发公司、管理公司,以地方政府为依托,管理手段强势,也因此引起了景区“原住民”对“商业化、公司化”的极大不安和反弹。


    景区秩序需要治理,然而对于治理的理解,显然有些地方出现了偏差。在“治理”的幌子之下,把“原住民”的那一份利益夺过来,统一放到管委会或管理公司的口袋里,只不过换一个碗吃饭。更糟糕的是,如果连碗里的“饭”都还是原来那些内容,弄点“农家乐”、小卖部、收取导游费、进山费之类,那么不管利益如何分配,游客的体验都不会有所提高,景区经济的蛋糕也就做不大。


    另一方面,景区虽然从地理上是属于地方的,但在文化上和传承上,又是属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传统的“靠山吃山”在现代社会如果再不作改变,就是一条“涸泽而渔”的死路。景区的管理者应该走出简单的产业思维,超越一时之利,而看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景区自然风貌和人文价值上着力于保护而非一味“开发”,以给子孙后代留下真正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守护好景区的内在品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才是景区治理的根本。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