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保密有方

时间:2014-09-09 08:30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古代驿站

 

送公文的差役在驿站换马

 

 

“想方设法”保秘密

 


    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时,设立了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了商朝的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有《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


    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上奏的官员必须仔细捆好竹简,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随后,奏章被送到章台,由身边侍卫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如果看见封泥完好,就表示奏章没有被人私自偷拆阅览,方可敲掉泥封壳御览。对此,东汉学者卫宏也在《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说。


    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然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在《后汉书·隗嚣传》中有一段话:“元(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说明守关如封泥,应小心翼翼,不得有一丝疏漏。


 

 

泄密要受重罚

 


    无论古时还是现代,秘密的泄露都会引得许多“有心人”乘虚而入,或兜售官府信息牟取私利,或结党谋私趁机作乱。汉明帝刘庄就曾对尚书官员说过“机事不密则成害”的话。所以,古代人不仅注重保密措施的细节严密,同时对待泄密之人,无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要给予极其严厉的惩罚。


    比如唐德宗时的宰相窦参,他十分喜爱自己的侄子窦申,经常与窦申一起商量官员的任命决定。贪婪的窦申便暗地把消息泄露给被任命的人,以谋求钱财。


    时间长了,窦申的行为被德宗知晓。德宗大怒,将窦参和窦申二人贬官。窦参的无意泄密和窦申的故意泄密,都使他们得到了悲惨的下场。正所谓“有可言,有可不言”,深知此理,才得长久。


 

 

由保密看为人

 


    汉成帝即位后,孔光以其卓越的才能被任命为尚书,随着皇帝逐渐开始重用身边近臣,尚书成为掌管机要的重要部门。孔光“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对于凡是涉及与皇帝之间对话内容的草稿一律销毁,如果想推荐某人做官,也不会让其知道是自己举荐的,以防结党营私。


    家人知道孔光的嘴非常严,也不去找那个无趣,但出于对皇宫的好奇,有一天向孔光询问:“长乐宫温室殿前种的都是些什么树啊?”他听罢,皱了皱眉头,先是沉默不语,继而顾左右而言他,完全答非所问,真是自觉遵守“莫谈国事”的原则!


    孔光的榜样精神感染了后世许多保密工作者,如梁武帝时的周舍。与他人谈话时,周舍经常滔滔不绝而且玩笑不断,但令人惊叹的是,他的谈话内容竟无一字涉及国家机密。还有唐太宗时的杨师道,常以答非所问的方式回绝亲朋好友出于好奇的询问。也因此,这些谨慎认真的人都受到了皇帝颇为长久的重用。


    据《人民文摘》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印章的发明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