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虚

时间:2014-09-22 17:04来源:大西北网-扬子晚报 作者:蒋光宇 点击: 载入中...

虚幻

 

    前些年,在法国巴黎举行过一次国际心理学大会。会场上很安静,来自各个国家的40位心理学家正在聚精会神地听学术报告。


    突然,从会场外面冲进来一个惊慌失措的村夫,其身后还追着一个满面杀气的黑人。黑人对村夫穷追不舍,手中还挥舞着手|枪。突然,“砰”地一声枪响,随后两人先后冲出了门外。事情来得急、走得快,前后不过20秒钟。


    在心理学家们惊魂未定的时候,大会主席却笑嘻嘻地请所有的与会者,将自己刚才目击的经过写下来。原来,这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请求会议协助做的一个关于“眼睛观察力”的实验。


    结果,在上交的40篇报告中,没有一个人的目击记述是完全准确的,而且许多报告的细节是臆造出来的。


    一般来说,心理学家的注意力、观察力都是比较敏锐的,可为什么会出现与眼见为实相反的眼见为虚的咄咄怪事呢?心理学家们研究后对此作出了如下的解释:


    首先,由于会议上的“枪声”发生前后不过20秒钟,与会者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对会议的注意力转移到枪声事件上,并迅速指向、集中于它。其次,由于与会者当时紧张与恐惧的情绪,干扰了对这一事件的准确观察。再次,与会者的注意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由于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例如,许多人在一个安静的阅览室里专心看书,这时候“哗啦啦”书掉到地上了,大家的目光一般都会转移到声音发出的地方。注意力和观察力是相辅相成的,无意注意不利于与会者形成有效的观察。


    看来,为了准确地认识事物,在坚持实践第一、眼见为实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眼见为虚的失误。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紫罗兰花语
  • 紫罗兰花语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