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善打广告

时间:2014-09-29 08:30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汤显祖

 

汤显祖


    网络、手机通过耸人听闻的书名来推销小说的手法,在如今已不鲜见。其实,早在明清时期,一些书坊为了扩大销量,吸引读者眼球,也会精心策划书名,将一些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文化名人拉扯进来做点评,其炒作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下。


 

 

用“奇”“异”命名

 


    中国古典小说的标题往往含有很浓的广告意义。小说要奇,要怪,要异,才有人肯阅读,因此刻书的作坊经常用“奇”、“怪”、“异”来命名,例如《二刻拍案惊奇》、《今古传奇》、《警世奇观》、《幻缘奇遇小说》、《海内奇谈》、《二奇合传》、《今古奇闻》、《续今古奇观》,有人做过统计,以“异”命题的小说就占当时小说的六成。


    而其中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在推销一个系列的小说时,喜欢用“才子书”来做招牌。这个始作俑者为金圣叹,他将自己所评的《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等称为六才子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浒传》,名之为《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结果弄得“才子书”泛滥,例如有些书坊,将《三国演义》定位为第一才子书,后面就塞进一大批质量平平的书,诸如《好逑传》、《平山冷燕》,硬命名为“第二才子书”.一直排到第十才子书。


    还有将一些根本与小说没有任何关系的才子拉扯进来,说某小说就是他点评的,就如同当今某些出版社喜欢在书上标明:某某文化大师极力推荐的好书。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著名戏剧家李渔都做了小说“被点评家”,其实跟他们毫无关系。


 

 

改个书名就畅销

 


    当然这种炒作手法还很有效,例如记录笑话的《谭概》,起初因为取名平平,无人问津,而改名《古今笑》以后,雅俗共赏,“购之惟恨不早”.再如小说《九尾龟》,因为命名新奇、别致,引人注意,一时“购阅者甚众”.


    中国古典小说的命名其实含有很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折射当时的文化市场观念,小说命名与读者群体、小说传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跳槽”原指风月场里寻新欢
  • 明清小说里的性故事:道德领衔演出的性压抑文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