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三苏 皆通才

时间:2014-11-27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道中帖

 

苏洵《道中帖》:草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洵顿首再拜。昨日道中草草上记,方以为惧,介使罪来,伏奉教翰。所以眷藉勤厚,见于累纸,感服情眷。愧怍益甚,晨兴薄凉,伏惟台候万福。洵以病暑加眩,意思极不佳,所以涉水迂涂,不敢入城府者,畏人事也,宠谕常安之行。仰戢爱与之重,深欲力疾,少承绪言,但闻台候不甚清快,冒暑远行非宜,兼水浸道涂,恐今晚亦未能至彼。虚烦大旆之出,曷若相忘于江湖。不过廿日后,便可承颜,或同涂为鄱阳之行如何?更几见察。幸甚。匆匆拜此。不宣。洵顿首再拜。提举监丞兄台坐。


    一提起“三苏”,都会想到他们是文学家。一提起苏轼,就会想到他是通才。其实,“三苏”都是通才、全才,父子三人不仅在文学史,而且在政治史、思想史、史学史、艺术史上都有巨大的成就和崇高的地位,只是苏轼的贡献更多,影响更大。


    苏洵年近五十才成名,大器晚成。苏洵少不喜学,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苏洵48岁那年,送苏轼兄弟入京应试,知益州张方平向欧阳修极力举荐苏洵。成名后的地位也很低,“爵不过于九品”,只做过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等,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兄弟二人的经历刚好相反,少年得志而一生坎坷,遭遇太多挫折。兄弟进士及第,名动京师时,苏轼20岁,苏辙才18岁。苏轼一生八典名郡,密、徐、湖、登、杭、颍、扬、定,地方政绩显着,在朝廷官至礼部尚书;苏辙一生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元佑年间,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升至副相,比苏轼的官位还高。


    他们二人的经历从名字就能看出:苏轼名字中“轼”,本义指设在车厢前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解释:“轼,车前也。”字“子瞻”,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苏辙名字中“辙”,本义是指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世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三苏”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散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对改变北宋文坛风气起了巨大作用;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与欧阳修一起并称“欧苏”,在各领域都富有创造性,属于开派的人物;苏辙的诗文成就也较高。相比之下,苏轼没有历史专着,写了大量单篇史论。苏洵所着《史论》系统阐述了他的史学观。苏辙晚年撰《历代论》,以及史学专着《古史》,是为纠正司马迁《史记》之讹,补充其佚而作。


    三苏是琴棋书画皆通的艺术全才。苏洵虽无词存世,但懂音乐,蓄有雷琴。三苏会棋,棋艺不算高明,皆工书好画。


    苏洵因为年龄关系,以及擅长史论的严谨心态,故而书风较庄重,庄重之中有个人意趣流露。历经唐法之后,五代而到宋,世人普遍追求自适心意的书写状态,但志向不在书法,未对宋代书风有重大影响;苏轼是宋代书风的引领者,位居“宋四家”之首,对整个宋代直到今天,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辙书风主学兄长,也长于史论,加上留下来的墨迹较少,影响远逊其兄。


    北宋苏轼(1037——1101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方法。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苏轼书法擅长行、楷,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书法位列“宋四家”之首;他擅长画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结字扁平,横轻竖重,明显受到颜体影响,字与字,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有人说,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苏轼书法重在写“意”.


    代表作:《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北宋苏洵(1009——1066年)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苏洵擅长散文,尤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苏洵崇尚晋唐笔意,气韵有余,格调萧散。自然率真、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


    代表作:《嘉佑集》二十卷、《谥法》三卷、《宋史本传》。


    北宋苏辙(1039——1112年)


    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谥文定。北宋文学家、诗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苏辙注重养气,书法风格汪洋淡泊,有秀杰深醇之气。下笔沉着,使转起伏,运笔结字与其兄苏轼颇为接近,潇洒自如,工整有序。但不及苏轼的笔墨功力、才力。


    代表作:《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等。


    据《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