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愚人节来临,照例有赞有弹。愚人节本质为求得快乐。张三坐到垫子上,一串屁声响起,满堂人哄笑。李四拿到一块口香糖被电了一下,惊讶之余难免失笑。一年一度愚人节,全民互相捉弄狂欢,老少不分,尊卑不论。
1993年《中国青年报》在愚人节这天和大家开了一版的玩笑,二十多年过去了,愚人节渐渐风行,国人在这天到来时警惕性也在增加,提防被明算暗算。虽说愚人节是外来的洋节,但是春天里全民狂欢,古已有之,这就是春社。春社在先秦、两汉均未定时,直至唐朝,春社时间开始固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大约在公历3月16日至27日之间,春分前后,与愚人节时间很接近。春社重要作用之一乃娱人娱神,桑林春嬉共度狂欢。《周礼·地官司徒·媒氏》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里的奔一般认为指“嫁娶六礼不备”,未经正式婚礼的婚媾。在礼节、规矩甚多的地方、时代,以狂欢的形式开一泄洪渠道,暂时性搁置繁文褥节而得到欢乐,它的作用和带薪长假类似,有利于放松后回到日复一日朝九晚五的工作中。人这种动物,长期处于无序状态中将陷入混乱,而长久稳定不变的生活又易生烦厌,以年为单位有序地进入一次无序状态,几乎所有文化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春季木旺,木对应的内脏为肝,春气通肝,木旺而肝旺。春季心浮气躁,这就是肝旺的表现之一,肝气盛,人容易发怒、急躁,而恼怒、焦躁等情志反过来又容易刺激肝,所以应该注意情绪的调节,避免肝气瘀滞。这个季节适当地开开玩笑,大家一起畅怀大笑,把郁滞的肝气发散出去,肝气顺调了,有益身心健康。
既是愚人,就是有愚弄者和被愚弄者,自然以参与的双方和围观者都开心为上,愚弄者开心、被愚弄的一方不介意为中,最糟糕的莫过于愚弄者一方高兴、被愚弄的大怒,最后双方不欢而散。愚人节开玩笑,第一条谨记顾及对方感受。每个人对开玩笑接受程度不同,如别人挂了“愚人者勿入”的招牌,就应该尊重对方意愿,不要强拉来过愚人节。第二条是使用整蛊玩具前最好检查一下质量、使用效果。曾有男生送整蛊玩具,开盒弹出来一只打人的拳头。大概买了个三无产品,力度没有掌握好,把女生鼻子一拳打出血,扔掉玩具号啕大哭。这一出“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上演过之后,顺理成章接下来女生“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鲁迅《我的失恋》)。
玩游戏、狂欢,打破常规的同时照样要守规矩,例如结果可以预见会造成严重损害的恶作剧不能玩。有人在四月一日这天声称要自杀,忙得不可开交的朋友们扔下紧张的工作赶紧前去安慰,恶作剧者大笑,试想被捉弄的朋友什么感受?某年流行愚人节发短信骗朋友的老婆:“你老公嫖娼(包二奶、一夜情)了”,时间、地点编得头头是道,导致夫妻不睦,谑而近虐了。儒家传统讲究“执两用中”、“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和者也,天下之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愚人节遭人诟病之处,皆在于不切合中庸之度,游戏玩得太过火,损人不利己。
从1993年算起,愚人节进入中国22年,它既不是法定节假日,也没有形成全社会人人必玩的风俗,不像春节、元宵节成了民俗。愚人节的全民狂欢是一定范围内的狂欢,要尊重不了解、不愿意参与者,遵循双方快乐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