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牛奶萨其玛 康熙当年也爱吃

时间:2015-08-04 09:32来源:大西北网-人民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萨其玛

 

  酸菜、菠菜、芹菜、韭菜、茄子、水萝卜……这是如今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菜肴。可是如果说清代初期的康熙皇帝也吃这些,恐怕说什么你也不会相信。然而,史料上就是这么记载的。不信你看--

 

养生皇帝 爱吃粗粮蔬菜


  清代康熙皇帝玄烨,尽管不是开国皇帝,但在清代皇帝中堪称佼佼者。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二十一年(1682年)、三十七年(1698年),玄烨分别亲率王公大臣、文武官员走马关外,名为"东巡祭祖",恭谒永陵、福陵、昭陵,实为巡视东北边陲,巩固国防。虽然康熙皇帝玄烨多次出巡,但每次都不铺张。仅从他每次"东巡祭祖"的膳食清单记载,便足以证明康熙皇帝玄烨的节俭作风。与此同时,也映衬出满族早期的生活习俗。


  康熙皇帝玄烨堪称"医生天子".他的"饮食观"足令后人借鉴。


  康熙皇帝"饮食观",一是"节饮食".在康熙皇帝的膳食清单中,多为果蔬食品。他强调饮食必须"适可而止","所好之物,不可多食".二是"慎饮食".他首先强调要排除饮食中的杂质,尤其是水的质量,并著有《水性记》一文载入史册。康熙皇帝主张多吃粗粮和蔬菜水果,务必禁烟、禁酒。原来,康熙皇帝从小就抽烟。但为了禁止别人抽烟,他身先士卒,首先戒烟。康熙皇帝认为,酒能"乱人心志"、"致人以疾",必须禁酒。三是"择饮食".康熙皇帝认为,各人的肠胃不同,对食物应该各有选择,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宜。


  再者,他有个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饭后始终保持愉快心态。

 

东巡祭祖 盛京备小酸菜


  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首次"东巡祭祖"时,玄烨年仅18岁,当时,他亲政不久,国家经济状况尚无明显好转。因此,他首次"东巡祭祖"的开销极为节俭。从北京出巡至盛京(沈阳),行营的一切膳食用品,除京师备办一部分之外,则由盛京内务府所属的皇庄供应。


  档案史料记载,康熙皇帝玄烨首次"东巡祭祖"时,责成盛京内务府皇庄供应的膳食用品有:腌白菜、小芥菜、开心小酸菜、不开心小酸菜、大酱瓜子、清酱瓜子、韭菜、茄子、水萝卜、大红萝卜、葱、蒜、芥末面,做"饽饽"的奶油、蜜、白面,做麻花、撒糕的稷米、鹅蛋、鸡蛋、高粱炒面、小米炒面。


  "《黑图档》康熙十年"记载,康熙皇帝玄烨首次"东巡祭祖"一行人员口粮为:稷米二金斗、白小豆一金斗半、红小豆二金斗半、芝麻油一瓶、烧酒一瓶。随从大臣早晚在各处用米一斗二升,众人用茶面四升。随驾30人,有稻米则给稻米,若无稻米则一并给稗米或燕麦。

 

渔猎传统 喜食山珍海味


  满族的先世,起始于长白山一带,从事渔猎为生,兼以采集山货野果。满族人擅长"打牲",满语称为"布特哈",即狩猎的泛称。"打牲"既指捕打獐狍野鹿等兽类,亦指下江河捕鱼捞珠。因此,满族先世长期过着食其肉、衣其皮的生活。尽管明代以前,满族先世便知晓农耕,种植五谷,但兽肉依然是他们的主要食物,直到定居苏子河流域(新宾县境内)后,农业生产才有了进一步发展。"《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记载,当年"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蔬菜瓜茄之属皆有".及至1621年,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之后,农业经济产生了飞跃发展,五谷杂粮逐渐取代了兽肉,最终成为主食。


  但是,满族人依旧保留着吃兽肉的生活习惯。清廷每年令地方进贡的"方物"中,虎、鹿、獐、狍等野兽的干肉、鲜肉,以及白鱼等,为必不可少之物。清廷还派出专人设置机构,采买山珍海味。早在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便在"打牲乌拉"(黑龙江省永吉县乌拉街)设置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擢"总管一员、统辖'珠轩'正副头目,及参户、蜜户、渔户、猎户,专司采捕诸役",为宫廷采捕东珠、蜂蜜、松子等。此外,作为"陪都"的盛京内务府,也设有为数不少的"牲丁",每年限定数目向皇室进贡各种兽肉、鱼、瓜果、蘑菇、木耳、葡萄等干鲜果品。

 

爱吃甜食 专人养蜂采蜜


  清兵入关后,满族人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向于汉族人。但是,满族人还是比较喜欢黏食、甜食。康熙皇帝"东巡祭祖"膳食清单上,多次提到"做麻花和撒糕用的稷米"、"磨得极细的蒸黏米饭用的稷米".稷米俗称黄米、黏米,不仅有黄稷米,还有红稷米、白稷米。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祭祖"时,膳食清单上便有"稷米二金斗、白稷米一金斗半、红稷米二金斗半。"满族人不但平时爱吃黏米饭,还用黏米做成饽饽、麻花、撒糕等吃食。其中的饽饽,更是祭祀、筵宴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比如"关外三陵"的永陵、福陵、昭陵,不仅各有"千丁"供修缮、祭祀时役使,每陵还有一二十名女人,在祭祀之时专门制作饽饽。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还专门带着"饽饽厨子".


  甜食,也是满族人喜爱的主食,尤其是各种蜜制食品。因为自古以来,长白山峰峦叠翠、花果满山,是养蜂采蜜的天然场所。因此,满族人很早就有专门从事养蜂采蜜的"蜜户".蜂蜜可饮用、制作各种蜜制食品、还能制作中成药。所以,清廷每年的蜂蜜需求量很大。清兵入关后,朝廷仍派出大量牲丁,从事养蜂采蜜职业,人称"蜜丁".每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盛京内务府,都要按季节向朝廷进贡上等蜂蜜。仅清代康熙三十七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就派出550名"蜜丁"养蜂采蜜,每名"蜜丁"要交纳七斤九两二钱四厘生蜜,550名"蜜丁"共交纳生蜜四千斤。


  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除了京师备办准备的蜂蜜外,还让盛京内务府准备了100斤蜂蜜。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祭祖"的膳食清单上,就明确写着"做饽饽用的奶油、蜜".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携往盛京(沈阳)的各种仓人、匠人中,除了管理粮食的"米仓人"、管理弓箭武器的"箭仓人"等之外,还有专门管理蜂蜜的"蜜仓人",可见当年蜂蜜用量之大。


  蜜制食品深为满族人喜爱,有许多满族传统食品便流传至今,香甜的"萨其玛"便是其中之一。此外,满族人还将许多水果制成蜜渍、蜜饯果脯。


  其次,满族人还喜欢喝奶,吃奶制品。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随行携带了70头奶牛,以便随时挤取新鲜牛奶。满族人对于青菜无所挑剔,白菜、芹菜、菠菜、韭菜、萝卜等蔬菜统统爱吃。其中,尤其喜欢吃各种腌菜。腌白菜时,还要区分"开心小酸菜"、"不开心小酸菜".如今,每到秋冬季节,东北地区人们都喜欢腌酸菜。不仅满族人爱吃酸菜,汉族人同样爱吃酸菜。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