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绝品”为何存世不多

时间:2015-10-26 08:01来源:大西北网-北方新报 作者:张继合 点击: 载入中...

永乐大典

 

    与清朝著名的《四库全书》齐名,明朝人编纂的《永乐大典》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凡事总要分高低、论上下,把这两项庞大的文化遗产摆在一起,究竟谁是老大呢?如果单从数量上说,《四库全书》晚于《永乐大典》,自然可以沉积更多作品。因此,论规模,《四库全书》是毫无争议的老大;可惜,《四库全书》删改过重,已使很多典籍伤筋动骨,虽说规模最大,史料价值的可信程度却大不如《永乐大典》。


    和纪昀等编修官遥相呼应,永乐皇帝任命解缙、姚广孝等人担纲编修《永乐大典》。两部巨着,都是喜欢文化的皇帝一手抓,而且挑选了博学多才的一线负责人。封建帝王,能替中国文化做这么大一件事,的确是泽被万世,功德无量。后世当然有不同的声音,即便现在,还有人出来编派说:朱棣、弘历之类,不过是为了炫耀文治武功,才花钱编书--这纯粹是扯淡!作为有文化修养的帝王,根本用不着取悦公众,他们收录千古名品、典籍,还是出于对文化抱有好感。如此巨大的文化工程,绝不是三五千两黄金所能办到的;国库必须硬“点钱”.假设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责任心,这些帝王有钱也可能干这种苦差使。和乾隆皇帝一样,永乐皇帝把辑录天下名着,当成了一件非常要紧的活儿。


    永乐元年,也就是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书。六年之后,编修完成,当时取名为《文献大成》,后更名为《永乐大典》。此书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明初的典籍七八千种,“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尤其是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以保存流传。按照内容不同,这部大典分为: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几乎无所不包。入选《永乐大典》的书籍,一文不删,一字不改,悉照原着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保持了作品的原汁原味,提高了资料的文献价值。以此而论,到处动刀子的《四库全书》自然是望尘莫及。


    《永乐大典》的规模也非常浩大,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3.7亿个汉字。大典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新都北京的宫殿建成以后,明成祖还特别谕令,将南京文渊阁的宝贵书籍运到北京--新都也仿照南京的建制,修造了存放珍贵档案和图书的“文渊阁”.《永乐大典》待遇优厚,被储藏进故宫“文楼”.可惜,正统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南京明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藏书籍都付之一炬。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8月,朝廷又耗时六年,重新誊写副本一部,藏于北京的“皇史宬”.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永乐大典》副本转而收藏在翰林院。及至乾隆着手修《四库全书》时,才发现《永乐大典》已有千余册去向不明。殊不知,这才是《永乐大典》厄运的开始。


    光绪元年,仅存5000余册。光绪二十年,居然仅存八百余册。1900年,翰林院失火,《永乐大典》残存下来的东西已经相当可怜了。20世纪上半叶,军阀割据,内忧外患,短命政权哪有力气保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些无价之宝,丢的丢,烂的烂。


    建国之后,再收拾残局,已经太晚了。到1959年为止,国家所能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区区215册,即便算上副本,也不过730卷,仅此而已。再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搜集的65卷,总共795卷。当然,藏宝于民,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永乐大典》也星散于世界各地,据统计,十多个国家的30多家机构手里,还掌握大约400册左右。尽管如此,也难以恢复到光绪初年的水平,更别说拼凑成基本面貌了。很遗憾--目前,《永乐大典》在世界范围的收藏量,也不及原书的百分之四!无可挽回,一切都晚了。这真是一件令人痛心、又无可奈何的千古憾事啊。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纪晓岚:乾隆朝官场“不倒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