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传来消息,一家中国知名的民营出版商宣布已经战略投资了一家法国出版社。这家法国出版社在中国颇有名气,因为该出版社曾将莫言、余华、阎连科、苏童等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带给欧洲读者。此消息一出来,中国文坛一片欢欣,认为中国作家在欧洲又多了一个“后花园”,出版“走出去”就更为方便了。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家诞生于1986年的法国出版社在法国当地的影响力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其在中国如雷贯耳的声誉,就源自于其对中国一些一线大牌作家的译介工作。据称,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与这家欧洲出版社的译介有一定的关系,很多欧洲人都是读了翻译过来的作品而认识了莫言。
现在中国的出版商战略投资了法国出版社,成为这家出版社的大股东,被认为以后中国作家作品进入法国会更加方便了。这家出版商负责人就直言,“(投资了法国出版社之后)不仅可以更好地让中国当代一线作家及作品被欧美读者所认知,而且让出版社有余力持续开发、挖掘中国新生代作者的优秀作品,将他们推介到国际市场。”
中国出版“走出去”,过去是等国外人来挑选,现在是直接输出资本,将手直接伸进出版社的经营机体。这是近年中国出版商喜欢使用的套路。在这次事件之前,浙江少儿出版社也宣布并购了澳大利亚一家专业童书出版社新前沿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则宣布与黎巴嫩一家数字出版公司合资成立了一家新的出版机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广西师大出版社也并购了一些国外出版社。除了直接投资并购外国出版社之外,很多中国出版社还在国外开设海外分社。
虽然这种努力被认为使中国出版社能够迅速了解国外的国情,享受当地出版社的各种待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被中国出版界赋予了对于出版“走出去”更大的期待--通过掌握出版话语权,强力推进中国图书在海外的出版。正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徐云祥说:“单纯依靠版权贸易很难使出版走出去获得爆发性增长,也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西强我弱的格局,要发展就必须直接收购国外优质企业。”
但现在的问题是,自己力推,还得别人看中。这些年,为了推动中国作品“走出去”,又是请人翻译,又是直接出版,外文版的中国作品的书是出了不少,但是销售平平,影响力不大。麦家的《解密》英文版曾被称为创中国作家作品海外销售纪录,也不过在亚马逊排名6102位。不久前,一个世界着名国际书展上,中国展团的展位门可罗雀、冷清异常的照片在网上疯传。这一切其实都在说明,中国的作品在国外依然很小众。
中国出版要真正“走出去”,走到外国的千家万户,为外国读者所接受,那显然还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原创“走出去”,并不是仅仅买几家外国出版社就能够完全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