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变脸”后继无人 川剧振兴如何谱写梨园新曲

时间:2016-07-01 08:01来源:大西北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晓东,危兆盖 点击: 载入中...

 

    这个夏天,成都市川剧院异常忙碌。每到周末,大巴车就占满剧院的停车场,持续5年的演出,600多个座位的剧场总是满座。来自海内外的宾客把喝川茶、看川剧作为了解成都最直接最惬意的方式。同时,面对市民票友的悦来茶园,每到下午也是高朋满座,只需点上一杯便宜的成都花茶,在老茶馆里便可欣赏经典的折子戏。


    用不同的方式占领不同的市场,成都市川剧院院长雷音将自己的思路概括为“用老剧目留住一批观众,用创新剧目吸引一批观众,用川剧绝招开发一批观众”.具体讲,就是把川剧的经典剧目演好,留下老戏骨;创新剧目,用现代、时尚元素,新颖的舞美、灯光等培养年轻的戏迷;用滚灯、吐火、变脸等绝技打开公众认知川剧的阀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成都市川剧院还开展川剧普及工作,走进20多所学校,让学生了解川剧一招一式所蕴含的意义。


    所有这些,雷音称之为“适应现代生活”.因为在成都市川剧院红火的背后,其实是整个川剧市场的萎靡。“川剧已经断代了40年甚至50年。”雷音说,一棵独苗不是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川剧人才青黄不接,流失严重。在鼎盛时期,四川县县有剧团,时时有演出,观众基础雄厚。而今,全川能正常演出的剧团仅剩10余个,而且不少剧团因人才断代流失,已经不能排演大型剧目。产业链条上的编剧、乐师等人才更是流失殆尽。成都市川剧院接收了不少来自宜宾、泸州等地的演员,并从社会团体等各种渠道吸收演员,加之背靠成都这座特大城市的消费市场,因此才能够良性运转。


    对川剧人才断档的担忧已经成为川剧界最大的“心病”.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川剧表演艺术家余开源此前多次赴四川各地调查,他认为制约川剧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问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连续两年在全国人代会的大会发言上就艺术人才体制及川剧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我们没有处理好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简单地把一些优秀文艺团体转变为演出公司。”余开源说,这样就迅速导致市县一级的文艺团体基本消失,丧失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在他周围,便有一大批艺术家失业,一些传统剧种的创作演出人才断层,后继无人。


    他建议保留一些优秀文艺团体,将其纳入公共文化体制保障。同时,建立优秀传统剧种和高水平演出剧院(团)保护基地。保护基地集中高水准的艺术家,创作、演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演出精彩的作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人才。他说:“十个亿可以修建一栋高楼,十个亿培养不出一个巴金,培养不出一个梅兰芳。所以希望尽快实施培养艺术事业接班人的‘人才工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