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作家、学者王蒙最新作品《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在北京举办发布会。发布会上,王蒙谈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他认为,其中的有益成分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王蒙生于北京,笔耕六十余年,写下45卷文集1600余万字,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务。据出版方介绍,《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承载了王蒙八十载的人生心得,对儒家经典《孟子》进行了精彩的“王解”与“评点”,“本书打破了《孟子》原有段落的排列,根据其内容重新划分结构,分别予以综合评述,使读者能更系统的理解儒学精华”.
王蒙认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混一性,什么事情都希望能找到一个“一”,在孟子的学说中,这个“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性善”,这也是孟子的理念与信仰。所以在那个时候,孟子认为治国要建立在善的基础上,要爱民、符合民心,要让老百姓过得好。
“’性善‘在孟子这里是义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原则。他的哲学、仁政主张,所讲的’王道‘及宣传的一切为政的出发点都是性善论。”王蒙解释道。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他认为,这就是文化自信,“孟子为什么会有浩然之气?即他认为自己所说的话都是正义凛然,没有见不得人的”.
在现场,王蒙也谈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意义。他指出,就现在来看,《孟子》中很多精神、见解仍然是“活着的”,“孟子说人的眼睛管看,耳朵管听,心管想,这里的心指的是精神:光看、听是不够的,还要有思考。他提倡多用脑多用心。我以前还写文章,说害怕技术发达的结果是使人白痴化,即科技发展会削弱人原来的能力。比如电脑、手机发达了,一搜索什么都能知道,这种情况下还会多用头脑思考吗?所以孟子的这些理论对现实仍然有很大意义”.
“孔子主持祭祀之礼的时候,因为祭祀用到的肉没有按时拿来,一生气就辞职走了。别人说孔子小气,但孟子是这么替孔子辩护的:’他早就不想在这个地方干了,但是要找一个恰当的理由,比如祭祀没有肉。”王蒙还举了其他几个与古人智慧有关的小例子,并风趣地说,“千万不要认为古人比咱们傻,古人比咱们智慧得多,很多地方我们是需要从古人那儿来学习,从而使自身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