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由于吸烟而导致的经济总损失约为350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消费的卷烟占全球44%,每年有100多万中国人因吸烟相关疾病而死亡。
烟草业对中国经济、财政收入的贡献确实不容小视,它也成为中国烟草经济红火,控烟难的根本原因所在。但与之对应的是,烟草对于国民身体素质的侵害正在日益显现出来。
诸多科学实践证明,吸烟会导致很多疾病,尤以肺癌等一些癌症最为典型。早期肺癌的治疗,仅手术费用通常就在10万元上下。中晚期肺癌患者,治疗时间更长,费用更多。而据权威数据,80%的肺癌都与吸烟有关;其他的癌症也与吸烟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由吸烟引发的疾病,仅以治疗支出来说,经济损失就非常巨大。将烟草短期收入与国民长期身体素质做交换,这的确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另一个误区是,“烟草贡献”的概念被绝对化。可以设想,没有了烟草消费,公众消费会转移到其他消费领域,比如健身、改善饮食、增加营养、读书等。如果居民消费程度主要取决于消费能力,烟草消费耗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后,自然限制了在其他领域的消费。反之,如果不存在烟草消费,其他领域的消费就应该相应增加,理论上说,不影响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在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的背景下,禁烟是利益的角力,但更应是决心的较量。而从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情况来看,并未影响和波及到经济,足以打消一部分决策者的担忧。用“革命性”的措施来改变烟草经济模式与控烟管理,是对产业变革的决心,也是在呼唤国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