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读写古诗的三个关键点

时间:2021-09-13 14:49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焦玉洁 点击: 载入中...
  我从青少年时候就特别喜欢古体诗。从读诗到背诗,一直到偶尔偷偷地写几首小诗,藏起来没有人时自己反反复复去读。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走过了四十多年。现在仍然觉得作古体诗是件极不容易的事儿,最不容易在于才情,这个兴许就是人们常说天生的,与后天的努力关系不大的话题了。真是这样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豈是蓬蒿人”的气势,蜀道难的极度夸张与一吟三叹,真的是天生才气啊!不过有时候我也暗中想,这个也许是偷懒的人的一种托词,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高吟,确也是历难苦吟而成的呀。总的说来,读诗是件很愉悦的所为,而作诗却是极艰难的事儿。

  
  当下,读古诗,写古体诗的人比四十年前多了,这自然是回归传承传统文化的好事情,但随便称认自己是什么什么诗人,每天赋诗若干首的作法似乎有点太随意了。
  
  有朋友问我现在许多人的诗和古体诗区别在那里?我觉得现在有些人没有深刻品味出古体诗的个中真谛,简单的认为只要是五言四句就是五绝,七言四句就七绝。同样,五言八句就是五律,七言八句就是七律,句子再多就是五古、七古等拟古诗了,这当然是不对的。我们且不说对仗、格律都极严格的律诗,就是相对近乎古人口语的汉乐府,魏晋诗歌都是诗意俱佳,回味悠长,而且讲声律的作品。细读这些佳作,我们会不难发现,有三个地方是古人习以为常,而今人无法绕过去的,那就是作古体诗,一须有诗的意境,二须用诗的语言,三须依诗的韵律。
  
  什么是诗的意境呢?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的意境就是指反映在这首诗作中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与诗人所表达的情思。
  
  读前贤诗作,从诗三百篇、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一路下来到唐诗,诗的意境主要是反映叹息岁月飘忽、人生短暂,烽烟时起、征人远戊,宦海沉浮、栖心林泉,伤春悲秋、感时怀人,江湖心倦、归休故土等等。这些诗作,或是睹景而吟,或是思情而发,而且是言之有物,少有无病呻吟。如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诗人对东汉末年黄巾、董卓之乱中,城破邑毁,尸横遍野,民生凋零现状的悲怆呼号。其境是城破邑毁,尸横遍野,人民百无遗一。其意是惨烈的战争对人内心的强烈震撼。在阮籍的《咏怀诗》之一:“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隐晦寓意,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其境在倾轧残杀,朝不保夕。其意在如履薄冰,魂惊心焦。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形象的展现了魏晋之际曹氏王朝与司马氏集团生死之争中朝廷中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至于开一代山水诗的谢灵运,其代表作《登池上楼》:“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却是东晋至刘宋时期,南北对抗,朝代更替中,诗人表达了对险恶宦况的厌恶与优游林泉的向往。还有被誉为绛云在霄,舒展自如的陶渊明,其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则用细腻的手法吟出恬淡农家生活,由衷的吟出了他归隐柴桑,携锄田间,棲心柴桑纯真岁月的心境。
  
  诗到了盛唐,洗去齐梁体绮靡巧艳之风后,涌现出了空前绝后的诗界高峰。其中最著名的应是李白、杜甫、王维与白居易。李白初到长安,以《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想象丰富,诗句瑰丽,震撼长安诗坛。自后,浩气横霄,一发不可收拾,写出许多令人目炫的瑰丽诗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道:“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与《蜀道难》相颉颃,刻画出一派奇险幻绝的山水之境,衬托出他揽月戏海的人生理想。而与他同时的杜甫,从被攻陷的长安逃出,奔投灵武,未被重用,只好弃官入蜀,颠踣流离,饱经风霜,写出了被誉为史诗的大量诗作。他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吟出了天高地旷之境,抒发出万里悲秋,苍凉慷慨之意。并表达了对大唐王朝山河破碎,国运衰落的惋惜,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苦难的哀伤与同情。同样是经历过,感受过撼动大唐基业的“安史之乱”,白居易的《长恨歌》诗句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元稹《连昌宫词》写道:“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而韦庄在《秦妇吟》中写道:“六军门外倚僵尸,七寨营中填饿殍。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角度,在各自的诗作中营造出大体相同衰败破坏的惨破景境,表达出近乎椎心顿足的哀婉之意。至于王之焕《凉州词》写边城之孤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写边塞景色的荒凉与戍边将士的报国豪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写与高僧的相别:"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情景交融,回味悠长。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可见,古代的好诗,都有着好的意境。再如李白《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奇山异水的夸张描写,营造出奇幻而别样的艺术氛围,给人一种神奇的心灵震撼。又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用杳杳钟声、淡淡斜阳衬托山路悠长、友人独归,此境此情,苍凉辽远,读去能不索怀!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诗中写诗人经洛堤欲入朝历职,策马堤上,缓行洛水旁,眼里唯见晓月惊鹊,耳中闲听秋风鸣蝉,一代权相,此时又是何等的貌暇心闲,何等的踌躇满志。数字之中,其情其景,跃然纸上。又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前四句描述当年西晋将军王濬发兵益州,楼船相望,顺江而下,斩铁索,克金陵,一举打败东吴,俘虏吴国后主之事。后四句抒发诗人凭吊古战场,神游当年:当年轰轰烈烈的伐吴战争,眼前唯见旧时山川,江卷寒涛,往事犹传,人事已非!再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诗人登临咸阳城楼,面对蒹葭杨柳丛生的汀洲,思绪悠然:这里曾是当年的秦苑,这里也曾当年的汉宫,而今却是遍地绿芜,野鸟翻飞;满目竟是枯叶败枝,秋风寒蝉。更加之唐王朝已薄西山,危机四伏,便长叹一声:“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就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应该是写出独特的景,也写出由此景引发的情。在诗的意境方面,古人对其营造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唐代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是这样写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两句写山前沙似雪,城上月如霜,展现岀一派凄凉荒远的边塞夜景。遂即写道不知道什么地方,有人吹起苍凉的芦笛,呜咽着故乡的声音。此情此景,怎么能不起这些卫戍边城的将士对远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渴望呢!宋代诗人柳开边塞诗《塞上》“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虽然这里写的是在塞外巡边的胡骑,这种写法与以上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在营造诗的意境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环顾当下许多诗人,并非遇不到可吟唱的境地,也并不是无此境地去抒发诗情。即便是徘徊在彭城,眼看着当年垓下之战的累累遗迹,也未必能从血染红过的濉水,尸体堆積过的石梁亭,忆起那场十面埋伏的汉楚决战,写出撼动人心的诗作来。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不善于描写那么重大的事件和那么宏大场面。怎么办?其实,小场面未必不能写出好作品,如王维《辋川闲居寄裴秀才迪》诗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是何等有味的意境呢。仅看其境,在无山野情怀的人说来,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夕照中空旷渡口与炊烟下颓败村落罢了。而王勃在《山中》写道:“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以篇幅短小的五绝,用秋高风急,万山黄叶之境,把诗人旅愁悲秋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这样看来,诗的意境形成,首先取决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如果能够认真学习现代文学,由此,上溯到古代文学,从先秦诸子到两汉文章,至魏晋,一路涉猎,留连于唐宋元明文章。打好比较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其次是对历代史书,从春秋列国至史记,读到资治通鉴。最后,从诗经开始读起,读楚辞,读魏晋诗作,最后在唐诗中驻足浸洇,兼可去读宋词,读元曲,蕴酿一身文气。然后往来于江南塞北间,徘徊于奇山异水里,遇到文化遗迹,战场遗存,则徜徉其间,赏鉴凭吊,感慨之言冲口而出,难道不是有意境的好诗?清人薛雪在其《一瓢诗话》中写道:“作诗必先有诗之基,基即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随遇而发,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浣花,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忧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而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杜浣花其胸襟为基。如时雨一过,夭矫百物,随地而兴,生意各别,无不具足。”对学习诗的创作,道理讲的很明白了。
  
  至于诗要用诗的语言,主要是当下许多诗作中夹杂着很多现代人的语言。就名词来说,一座桥,在古诗中多称为小桥、画桥等。而在今人的古体诗中,往往称为大桥、铁桥。一条路,古诗中称为远道,野径。今人的古体诗中却会写成大路,山路等。一湾水中滩地,在古诗中称为荻芦洲、百花洲,今人诗中却会写作水滩、草地,甚至乱石滩等。如此遣词,读去古意顿失,味同嚼蜡。其次是造句,古人也曾用“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显得新颖别致,状物贴切。但是,今人谁都去用,连对话也用万紫千红,用俗了,就入不得诗了。还有流行词句入诗,群策群力啦,与时俱进啦,这样写诗,真是无法卒读了。宋以前的诗人遣词造句不生僻,且不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明白如画,就是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也是遣词似乎随意,却是匠心独运,词意盎然。看来,作诗不仅要避免用现代口语,而且要绕开流行词句。好的诗句还是应该沿袭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方法,苦苦去寻味,去求索,完成“推敲”过程。我们在意境中说到杜甫《登高》诗的后四句,作为一代诗圣,他的这首七律前四句在遣辞上更是精彩:“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其驾驭诗语的功夫是何等的高超。他又在《咏怀古迹·明妃》中吟道:“环佩空归月夜魂。”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诗中吟道:“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又在《送友人》诗中吟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漂浮不定的白云比喻游子,以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诗仙的诗中语言并不深奥,但遣词造句时的极为新颖且准确,在此处可见一斑。许多读古代汉语的人耳熟能详的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句子里,直与圆二字的精妙,足见王维平日里吟诗时炼字的功夫。
  
  作诗须用诗的语言,贵在炼词炼句,赋能够诗达到杜甫《登高》诗一样句句精妙,那真是绝难的事情。韩愈评诗说:“陈言务去。”意思是不去陈言,难出新意,岂有好诗。底线仍然是不能出现一词一句的俗语。在此基础上,力争炼(揣摩)出一个新颖的词,一句文气郁郁的句子。能够这样了,这首诗的格调就提升了。如杜甫诗中“握节汉臣归”与“新炊间异粮”句,有人认为应该是“秃节汉臣归”。岂不知握字有我心匪石之义。有人还认为“新炊间异粮”,应该是新炊闻异粮,也是不知间字含老少异粮之训。至于推敲二字定夺的故事,更是大家都熟悉的典故了。在炼句更是如此,唐代赵嘏《长安晚秋-秋望》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享誉唐代文坛。唐崔信明句:“枫落吴江冷。”用清简的手法写出了秋末冬初的吴江景色,一时在文人中广为传颂。王昌龄的“游禽暮知返,行人独未归。”王粲的“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谢朓的“行树澄远阴,云霞成异色。”近代我们甘肃的诗人张海帆有“披缁人去野花秋”句。罗锦山有“系缆马嘶红蓼岸,乘槎客歇白频洲。”句等等,皆是佳句,诗中存诗眼。一句之中有一好词,便是佳句。一诗之内,有一佳句,便是好诗。
  
  并非今人写不好古体诗,我的文友张振兴,他不但长篇小说写的好,古体诗写得也相当上漂亮。有次他在成都赋《望江楼下谒薛涛》诗三首:“其一:锦江春色日边裁,千里画轴次第开。江上才人浣碧落,林泉高士筑诗台。桃花笺纸盈春意,柳絮修篁转玉杯。一曲引觞邀月舞,腾蛟起凤踏歌来。其二:锦江春水自徘徊,江上云帆接踵来。载酒花溪春设宴,簪缨宾客舞登台。梨花月引斑竹曲,丹桂风吟雏凤才。月隐云含眉岭雨,簷牙燕雀约重陪。其三:茕茕秋雁伫江滩,残酒难消五夜寒。月下冰心望尺素,镜前珠泪透罗衫。江楼送去洛阳客,玉枕追来御史船。碧血杜鹃花浣去,伴君云海谒巫山。”遣词运句用典极为典雅贴切,意境俱佳,足使人朝夕展读,反复品尝诗味。
  
  最后,诗须依诗韵。诗源在远古,春秋时期,孔子收集整理上古歌谣,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诗集《诗三百篇》。自后,有楚辞、汉乐府,洋洋浩浩,承前启后,不绝如缕。在唐代,产生了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近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由此,就把近体诗产生以前的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具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称为律诗,其格律收入并称为诗词格律,为后来诗人遵守。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写诗不依韵就不是古体诗,不依韵的诗读去就没有古体诗韵律的韵律美与节奏感。对此,我们知道,有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在,有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在,当今学诗的人们足以为法,无需我在此絮语了。而且现在大多数人对古汉语涉猎较浅,写律诗都存在格律限制大,如果严格的按照律诗的平仄,对仗等要求去写诗,对许多人来说有很难克服的困难,颇有因律害义,影响文思问题。诗词爱好者,大概状况是:如果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或者潜心钻研古代汉语,乃至古诗词的人,大多对诗词格律不很精通,只是泛泛了解一些罢了站在诗词格律最外侧的朋友们,写出来的诗基本上与韵律没有关系。只是把自己的诗情表达出来了,每句的字数写够了。站在诗词格律边线上的一些朋友们,基本上知道写诗须依韵,也知道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同异,在写诗时能够使作品首句、二句、四句、六句、八句入韵,即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讲诗的平仄、对仗等等,但是在创作中不能熟练的使用,往往写不出合乎格律的作品。只有进入诗词殿堂的人们,能够熟练掌握律诗的韵、律诗的平仄,以及拗与救,还有律诗的对仗等等,这最是我极其羡慕的了。
  
  焦玉洁
  
  2021年5月7日于一枝斋



■焦玉洁艺术简介


  
   ■焦玉洁艺术简介
  
   焦玉洁:字石清,号一枝斋主、野石散人。甘肃永靖人。甘肃省政府文史舘舘员,甘肃省书协第四届主席团委员、理事,临夏州第五届书协主席,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发表文学,书法作品报刊:书法报、书法导报、金融时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阅读周刊、甘肃画报、东方之旅、陇南报、民族日报。
  
  文艺评论:省文史舘书画家系列、大夏河畔的画家们系列、雾宿山下的画家们系列;
  
  个人书展:二00四年陇南[焦玉洁诗词书法邀请展],二00七年兰州[焦玉洁诗词书法展],二00九年临夏[焦玉洁书法汇报展]。二〇一九年兰州[甘肃省书画研究院书法提名展]。
  
  介绍报刊:甘肃日报《苍凉的诗与雄健的书法》;甘肃画报《焦玉洁的书法作品》;甘肃美术《书法家焦玉洁》;甘肃经济日报《诗人书家焦玉洁书法作品选》,东方之旅杂志《黄河三峡—焦玉洁书法艺术》;民族日报《焦玉洁印象》、《焦玉洁书法鉴赏》、《焦玉洁诗文集评述》;陇南文学《书家诗人—焦玉洁》。嘉峪关杂志《焦玉洁书法作品》,兰州鑫报《焦玉洁书法、散文欣赏》等。
  
  制播专题片:甘肃电视台文化频道·2007年《人物访谈:抒写人生》、临夏州电视台2014年《书家诗人焦玉洁》、永靖电视台2003年《歌颂故乡的人:书家诗人焦玉洁》。
  
  出版发行文集:《一枝斋诗文集(上下)》。《一枝斋雅趣》,《月朗太极川》。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