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珍
地域
详细资料
高陵
占地28.3平方公里,辖7个村,人口2.08万人。
12月8日,我们北渡渭河,来到高陵县。在距离县城7.5公里处,有一座古老的乡镇——崇皇乡,崇皇乡因坐落在千年古刹“崇皇寺”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是高陵县西南部的重镇。
西安古镇
崇皇乡南有泾河和渭河自西向东蜿蜒,到镇南部船张村东汇入渭河,泾清渭浊,形成文明天下的景观“泾渭分明”(现“泾渭分明”景区在榆楚乡)。崇皇乡北,有一道奉正塬(当地人俗称降驾塬),塬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崇皇正处在泾渭与奉正塬之间宽阔而平坦的土地上。历史上,泾河曾不断南移,毗邻泾河滩的崇皇乡曾是泾河的一处渡口,交通便利,因此很是兴盛。
高陵县志办公室老干部刘廷本老先生告诉记者,历史上,崇皇地区一直以“崇皇寺”而闻名,1958年公社化之前,一直以崇皇寺乡命名。历朝历代,崇皇地区的名称并不一致,曾为屯、里,不过,崇皇一直都是高陵地区重要的集贸市场和文化重心。
崇皇历史悠久,距离崇皇乡不远的杨官寨遗址(高陵县泾渭镇),属于仰韶文化,距今天有约5千年的历史。说明在那时,泾、渭一带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就吸引了先民在此聚居繁衍,从事渔猎、农耕。
崇皇地区一直有一个传说。崇皇乡桑家村党支部书记黄兴远告诉记者,相传西汉初年时,汉高祖刘邦的妻子薄姬有了身孕之后,由于吕后的嫉妒,便出宫住到了高陵一带。后来,在这里的一棵古柏树下生下了一名男婴,这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出生于高陵的明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的吕楠的一首《崇皇寺》诗道:“寺额崇皇产异香,汉文诞此幸明皇。相传柏柢蟠龙窟,正在泾阳与渭阳。”诗义是说,汉文帝诞生在崇皇寺的所在地,并明确指出了具体地点“柏柢蟠龙窟”。
到了唐初,这里修建了一座佛寺。有关崇皇寺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相传汉文帝诞生于此,后来唐明皇又来此,先后有两位皇帝来到这里,所以名重皇;其二是传说唐明皇曾两幸于此,故又名重皇寺。到了宋初,宋太宗敕赐名“崇皇寺”,寺内有瑞楼云塔。《高陵县志·祠庙志》原文云:“崇皇寺为宋太宗敕赐名额。唐初置,在县西南申村。内有阁,当重丘之上,夏日居之不暑,又名纳凉阁。”宋县尉赵天佑的《崇皇寺》一诗中描绘了当时崇皇寺的景象,“孤塔穿云外,双林倚日边。禅关有遗恨,翠柏晚多烟。”到了明代,又重修崇皇寺,并立有石碑。
在高陵县文化馆,我们找到了“重修崇皇寺记碑”,这块石碑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碑文由吕楠撰写。经过多年的风霜雨雪,如今的石碑上已经斑驳一片,辨认不出上面的文字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83年以前,这块石碑一直保存在崇皇乡供销社院内,后来移至县文化馆。
明清时期,崇皇寺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名胜,一位不知姓名的诗人,描述了崇皇寺的壮观:“崇皇古寺夕年留,地势灵龟载瑞楼。左边青龙高数丈,右边白虎如斗牛。朱雀楹门立岸口,后边去武靠山丘。翠柏林中生太子,金銮殿上辖诸侯。”
黄兴远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崇皇乡的地形非常有趣。59岁的黄兴远记得,小时候,崇皇寺在一座小土坡上,土坡上有一座凉亭,土坡四周,有几条小路通向不同的方向,站在北边的降驾塬上看,形状颇像一只乌龟,土坡是龟背,小路是龟的四肢和头。在“乌龟”南边,有两条水渠汇入一个池塘,宛如二龙戏珠。
崇皇地区的兴盛,不仅因为崇皇寺,也因为它处于泾河的北岸,曾是渡口。崇皇作为渡口的时间,现已无从考证,然而,这里曾经出土的遗迹,证明了崇皇作为渡口的历史。1970年时,崇皇乡东边的桑家村村民,在距崇皇寺400多米远的地方打井时,掘出一搜古时的船只残骸,除此之外,崇皇地区还出土过铁锚残骸等,足以说明这里曾经是紧邻泾河北岸的渡口。
因为崇皇乡毗邻泾河滩,曾是渡口,地处交通要道,所以,自古便形成了繁荣的集市。崇皇乡乡长王宝良告诉记者,自古每月逢农历3、8,崇皇就有集市,集市非常热闹,许多外乡人都会赶来,在高陵,许多人逢年过节就算不去县城赶集,也要到崇皇集上逛一圈。老崇皇人还记得,解放前的崇皇街道就很繁华,街上商铺林立。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崇皇便利的交通,也使许多外地人移居这里,黄兴远告诉记者,他还记得,小时候街道上还有河南人开的打铁铺,陕西人开的理发铺及其他外地人商铺。
崇皇土地肥沃,自古便是农业发达地区。如今的崇皇,不仅生产小麦、棉花等传统作物,更建成了农业生产示范园,酥梨、冬枣等已成为这里的特色。除了农业,以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机电加工等为主的泾河工业园,正在蓬勃发展。同时,崇皇乡完成了西高路崇皇寺街景的立面改造。崇皇人很重视崇皇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珍视崇皇寺遗址及其相关传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努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