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九这天,远近群众云集舟曲县城,逛寺进香观灯,倘徉于翠枝掩映、千灯斗艳、诗圃画苑、楹联呈双的松棚街上。都想一睹“婆婆”之风采。“婆婆”即舟曲县城四街两关各寺庙里供奉的16位“九天圣母子孙娘娘”。传说正月十九这天,子孙娘娘要出巡散福,迎“婆婆”即是迎接子孙娘娘的到来赐福。是夜,各寺庙的群众把盛装的“婆婆”神像用轿抬于隆庙山与其他“婆婆”汇合,然后,16位“婆婆”的轿子由本村人拥戴着按名次、道路排列,依次缓缓下隍庙进城。进城后,家家门前陈香案、供品,每迎一位“婆婆”,其家必燃放鞭炮火花几串,并敬轿夫烟酒,以示虔诚迎送。藏汉群众,特别是少妇争抢“婆婆”轿上的荷包,钻轿底求福求子。16位“出巡散福”的“婆婆”由乐队开道,随后是童男童女和手持各种器具的仪仗队,很是威风。此活动一直进行到凌晨三时半,天将亮时,“婆婆”们便被抬到各自的寺观,重又盘坐在莲花台上。
据舟曲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历史上舟曲县境内白龙江沿岸汉族聚居地村镇和藏汉杂居地均有供奉“九天圣母子孙娘娘”的寺庙。据当地传说,舟曲“迎婆婆”民俗宗教文化活动始于隋炀帝时期。十六国至周末,北方长期战乱,人丁欠盛,地方官民盼望人丁再旺。宕昌郡地开始举行元宵庙会祭祀“九天圣母子孙娘娘”,舟曲人凡有求男求女的,皆顶礼膜拜之,渐成气候并在民间流行。
采花节
藏族同胞多喜舞蹈歌唱,常常在春暖花开之时于水草秀美处聚会歌唱,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舟曲众多民俗文化中,采花节是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代表。
博峪,地处白水江支流域,东与文县接壤,南毗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九寨沟,为甘南南隅。博峪境内山大沟深,森林茂密,出产丰厚,还是大熊猫的故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奇异纯朴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此地祥和温馨、天人合一的图画。
农历五月,草木勃发,山花烂漫。初五这天,正是舟曲县博峪乡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采花节。
据说,很久以前,从外地来了一位心灵手巧、花容月貌名叫兰芝的汉族姑娘,她把纺线织布、绣花缝衣的技术传授给这里的藏族姐妹,后来,兰芝姑娘在五月初五这天去世,藏族姑娘们为了表达哀思,上山采集了无数鲜花,放在她的坟头,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采集山花,并以此为节,代代相传。
传说毕竟是传说,就现在的采花节而言,更多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浪漫情怀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舟曲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节日从五月初四凌晨开始。这天,全乡15个村寨的青年男女,双双对对背着装有丰盛食品和青稞酒的背篼,走进密林深处,去采撷正在盛开的枇杷花杜鹃花,当然也是男女青年亲吻拥抱放纵爱情的时刻。傍晚,满载而归的采花人头上插着、手里抱着、背篼里背着各色鲜花,从浪漫多情的采花节蜿蜓曲折的林间小径上漫着歌儿,喜气洋洋地回来了。此时,村头寨口挤满了人群,争先恐后地把采花人接到家中对唱。据说,谁家接到今天采的花,谁家就把幸福和吉祥接到家。
真正的节日活动是在五月初五举行。这天,四邻八村的藏族姑娘盛装出行,她们穿着华丽多彩的手织绣花裙,胸前挂着锃亮的银盘,头上插满鲜花,打扮得比鲜花还美;小伙子们也穿上节日服装,三五成群地向博峪河边的广场拥去。老人们互敬哈达、美酒;小伙姑娘们尽情歌舞,孩子们高兴地互相追逐嬉戏。整个博峪河畔一片欢腾,一片花香,直至日落西山,有时还要燃起篝火,尽兴尽致到次日早晨。正因为如此热闹,舟曲五月初五的采花节又被称之为白马藏人的端午节。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