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辽宁大连的王志侠女士,每逢过节都会深深思念她那远在高原的藏族邻居们。大学毕业后,王志侠跟丈夫响应全国支援西藏的号召,和丈夫(当时还是男朋友)一起来到西藏日喀则党校工作,结识很多藏族邻居。在跟这些藏族朋友的相处岁月里,虽然生活平淡,却点点滴滴传达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意。这种情谊无关民族,也无关地域,如同平凡的日子里绽放的格桑花,朴素而美丽。王志侠说,虽然她一直没能再回来看一看当年的那些藏族邻居们,但是她从心底里祝愿这些藏族朋友们生活幸福,永远扎西德勒! ■文/记者 许娟 ■图/王志侠 片名:《藏族邻居给我一个高原的“家”》 人物:王志侠 主题:王志侠和她的藏族邻居们。 场景:日喀则。 留声:“我的藏族邻居们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了,一桩桩一件件真是写不尽说不完,每一桩都充满了真情,每一件都浸透着厚意。今天,我虽然离开了西藏,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西藏高原与藏族同胞为邻的难忘日子,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支持、关心、照顾过我们的藏族邻居们。” 今日上映 岁月留影 荏苒时光,总会让人遗忘些什么。所以,我们学会记录,按下快门,定格住不愿丢失的美好。小小的镜头,其实承载着对于永远的莫大渴求。将那些相片精心收藏,却也经不住岁月流转,和那些故事一起,被尘封在某个角落。但有那么一天,相册封面那层浅浅的灰被掸去,翻开,是记忆里洋溢的色彩。老旧的照片上,浮动着岁月的痕迹。从那些泛黄的相册里,飘出一阵阵那时的笑声,一缕缕那时的阳光,白驹过隙般的光阴,那是陈旧的味道。记忆有时候不过是一张纸,哪怕只有黑白两色,即使已经发黄变皱,或许撕碎了又粘合在一起…… 它讲述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曾经青涩的笑容,朋友相聚时的放肆,彼时美好的远方,已经擦肩而过的他或她,还有那些已经离去的亲人…… 一切的一切,让回忆汹涌而至。 在王志侠的博客里,把西藏日喀则比作她的第二故乡,虽然她1994年因为身体的原因内调回大连,但是她的心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西藏。想念西藏的日子里,陪伴着她的只有当年在西藏拍摄的为数不多的老照片。而她心里最怀念的还是那些藏族邻居们,到现在她都能清楚地叫出他们的名字,“特别是和我们相处达10年之久的卓玛、琼达、扎西三家为邻,我们之间的情谊就如同兄弟,如同姐妹一样。”王志侠深情地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藏高原的交通还很不方便,从日喀则到拉萨往往要乘大客车颠簸两天,沿途吃住条件也差。所以,每当王志侠夫妻俩休假或出差的时候,他们的藏族邻居总是比他们还要细心地考虑路上的食、住、行问题。临行前,邻居们往往会为王志侠他们准备好各种食品,卓玛送来煮熟的鸡蛋,琼达送来加了鸡蛋和白糖的炸油饼,扎西送来热腾腾的甜茶……“为了防止我晕车,卓玛总是要在上车前往我的衣兜里装上一把最好的奶渣。”王志侠回忆道,“可以说,每一次出行,我都是在邻居们的关照下,带着邻居们的深情离开家门的。” 休假是在藏汉族干部最高兴的时刻,但返藏的日子则是最难熬的。离开故乡和亲人本就离愁满怀,再加上高原上的家,经半年的空闲早已尘埃遍布,寒气逼人,往往一推开家门,看到冷清的景象就想大声痛哭,情绪也很快降至最低点。但是因为有了卓玛、琼达、扎西这些藏族邻居,王志侠就没有这些苦恼。“每次休假回来,邻居们早已把我的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桌子擦过了,地板拖净了,水桶里有新打满的凉水,暖瓶里灌满了开水,就连被褥也是刚刚晒过的,还带着太阳的热度和气息;甚至我房前的那块空地也没闲着,精心地种了白菜、萝卜、大葱等。”王志侠的语气里带着感动。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邻居们,有一种刚离开家又回到另一个家里的感觉,浓浓的离愁别绪很快被高原上的亲情化解了。 身在高原,最怕单身独处,最怕疾病缠身,最怕过年过节。但有了善良的藏族邻居们,这些可怕的日子不再可怕了。王志侠的丈夫因公出差时,卓玛、琼达怕王志侠孤单,就轮流到她家里去,伴她闲谈,和她作伴。有一次,王志侠不在家,但是她丈夫突然病了发高烧。“邻居达娃到我家里,在我丈夫的床头精心照料他,直到深夜他退烧了才回去。”王志侠说,另外一次,她休假回来,因高山反应重而卧床不起,邻居扎西每天两趟为她打针送药。还有藏历新年和春节时,是邻居巴桑让孩子一清早就端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人参果饭”,下班晚了食堂没饭了,邻居们都会把自己刚打的饭菜让给他们吃,而自己却吃糌粑……王志侠说,高原岁月中这些刻骨铭心的情谊她永远都不会忘记,也正是有了这些邻居们,她的高原生活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令王志侠难忘的,还有卓玛的父亲、扎西和巴桑的母亲,这三位藏族老人并没有因为语言不通而疏远他们,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汉族孩子,给予了更多的关照,甚至在刮风下雨时,替他们收衣服、关窗户。“我们养的几只小鸡,有一段时间简直成了他们的小鸡了,每天帮我们喂食,替我们收鸡蛋,晚上还替我们把鸡窝门关好。有时因工作开会或到老乡家里去聚会,我们回来晚了,伯伯、婶婶们就会在我家的阳台上加个挡板,并一次次出来看望,直到我们回来了才算放心。在西藏,冬天是要常晒棉鞋的,而附近的狗又总是叼鞋子玩,我都记不清有多少回了,是伯伯、婶婶们去追狗,为我们从狗嘴里找回鞋子、鞋垫。”王志侠感动地回忆道,“我与三位藏族老人虽然言语不通,但却可以交流,伯伯、婶婶们说藏语,我们说汉语加一点藏语,连说带比划,也能弄明白大概意思。他们就像是我们在高原上的父母一样,我们一直都惦记着他们,只可惜我们没能再回去看望他们。” 身在高原,远离父母和孩子,对父母我们不能尽孝,对孩子又不能尽责,那份内疚、那份自责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王志侠的藏族邻居们深深地理解他们的这种心情。听到王志侠的父母年老多病的消息后,每次休假,卓玛都倾其所有送来各种藏药,从“七十味珍珠”到藏红花,带给王志侠的父母补身养体;就连卓玛的父亲,已80多岁了,只是来女儿家小住而结识了王志侠这对汉族邻居,回到家乡也不忘为他们捎来贵重藏药材;扎西在王志侠休假前,往往要为她的孩子准备一些自己纺的雪白的羊毛线,带一点江孜特产的甜奶渣…… 王志侠在西藏工作生活了18年,与藏族邻居们相处的岁月成了她最宝贵的记忆。“我的藏族邻居们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了,一桩桩一件件真是写不尽说不完,每一桩都充满了真情,每一件都浸透着厚意。今天,我虽然离开了西藏,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西藏高原与藏族同胞为邻的难忘日子,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支持、关心、照顾过我们的藏族邻居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