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津关与隋炀帝西巡

时间:2012-05-07 23:59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刘满 点击: 载入中...


 


 

临津关遗址



当年的临津关已变成了一条坦途


 

积石山上无忧无虑的山羊



生活在积石山上的少数民族



积石山

    黄河流出札陵湖后,河床开始下切,河面最宽处五六十公尺,水深一公尺左右,澄清见底。到达玛多城后,河水绕过一座赤红山脉,名叫积石山,藏名叫阿尼马卿山,意为黄河之祖。

   积石山又称为玛积雪山,在青海东南部,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主峰名叫玛卿岗日,海拔六千二百八十二公尺,终年积雪。

  积石山由红砂岩构成,红岩磷磷,甚是巍峨壮观。黄河绕积石山东南流,流出青海进入四川,受到岷山阻挡,激流折转,猛然折向西北流去,穿过积石山与西倾山之间的甘肃玛曲县,流返青海,形成一个大曲折,这一段河道就是“九曲黄河”的第一曲。

堆积山

  黄河河水在这里仍然清澈,流到龙羊峡才进入黄土地带,河谷两岸开始出现零星黄土,河水冲刷岸边,黄土落入河中,水色逐渐浑浊。龙羊峡位于西宁市西南,是黄河的第一峡。这里河面狭窄,河水落差大,激流汹涌。

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1981年成立的甘肃省惟一的多民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部的小积石山东麓。东南与临夏县接壤?熏西与青海省循化县毗邻,北与青海省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东经102°41′—103°06′,北纬35°34′—35°52′。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33公里,总面积910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吹麻滩镇,距省会兰州217公里,距州府临夏市54公里。

    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为高寒干旱山区。年均气温5.2℃,年降水量467至734毫米,无霜期107至160天,海拔1797米至4308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3人,总耕地面积27.77万亩。共辖17个乡,1个镇,14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96个合作社,4.43万户,2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3%。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维吾尔、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1%?熏其中保安族13082人、东乡族17334人、撒拉族7407人,是全国惟一的保安族聚居地。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的95%以上。
 
   各类资源比较丰富。全县水资源总量228.5亿立方米,其中黄河227亿立方米,流经县北部7个乡约40公里,穿越高山峡谷,水流急,落差大,年平均流量709.5立方米/秒,发展电站、提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有荒滩面积1.89万亩,荒山、荒坡和宜林面积31万亩,草山草坡面积45万亩,适宜于农业综合开发和畜牧业、林果业等支柱产业的培育。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岩和石英石,储量分别高达12亿立方米和300万吨。积石山麓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地方特色产品具有一定优势。民族工艺品保安腰刀闻名遐迩。蛋皮核桃和冬果梨以皮仁脆和汁甜味美而远近闻名。大红袍花椒以色鲜味醇、味美质优,深得县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商贸流通日趋活跃。1995年~1996年大规模的集镇改造和市场建设使县城和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投资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临津关与积石关
      
       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西的黄河边上,有一个村子叫关门。顾名思义,这里当是古代关隘所在的地方。据记载,这里就是明代积石关的故址。《读史方舆纪要》积石关条说:“明初置茶马司于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市),此为市易之处,有官军戍守。”如果再往上追溯,隋代名关临津关也建在这里。临津一名见于《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迳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城在大河之北,为缘河津渡之处。”从上述《水经注》的记载可知:这里古代名叫临津,即临近(黄河)渡口的意思。因为渡口的关系,渡口附近的一条水就叫临津溪水。后来渡口日渐重要,就在渡口所在的黄河两岸都建了城,河北岸的城叫白土城,河南岸的城也以临津命名,叫作临津城。而且《水经注》特别指出,临津自古就是“缘河津渡之处”。早在三国时,这里就是曹魏与羌人争战的要地,魏国大将郭淮大败羌人于此。由此可见其在军事、商贸上的重要地位,而且说明这里自秦、汉以来就是今甘肃和青海间的重要的渡口。          
 
       到了隋代,因临津地处与吐谷浑交界的前沿地区,所以在临津渡上建了临津关。《隋书·地理志》枹罕郡下说:枹罕县“有关官。”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说:“积石关在唐述山西五十里,唐置积石军于此。又《隋书·炀帝纪》大业五年,帝自将击吐谷浑,出临津,关名也。”显然隋代在这里设置了专门管理出入关津的关官。在这几个以临津命名的地名中,临津关的出现是比较晚的,但是它又是最有名的。因为隋炀帝亲自巡视陇右、河西地区,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这在我国大一统的皇帝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行动。在由今甘肃到今青海的途中,隋炀帝御驾亲临临津关,而且就是由此渡过黄河的。地以人而名显,这就使临津关成为天下闻名的关津。

西巡路线

         
       隋炀帝这次西巡,往返数千里之遥,历时五六个月之久,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也耗费了大量的物力,是他几个大的出行活动之一。炀帝即位以后,凭借当时隋王朝的实力,要进一步发展同西域的关系。因此他接受裴矩的建议,并派裴矩前往张掖(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以主持与西域的联系和商业交通事宜。而要密切同西域的联系,就要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就必须征服地处丝绸之路中途的吐谷浑。因此隋炀帝西巡的直接目的就是西征吐谷浑,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隋炀帝是一个穷侈极奢的人,他的出巡一方面是借此向少数民族的君长和邻国夸耀王朝的富乐,另一方面也是宣扬王朝的声威,因此他每次出巡时的禁卫军队总是数十万人。关于炀帝西巡时侍卫及随从的人数,史书缺载,无从知晓,但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北巡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的有关记载,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形。北巡榆林时,“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疋,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而且当时炀帝还携带了宇文恺为他制造的观风行殿,“上容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移。”“又作行城,周二千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施以丹青,楼橹悉备。”这些新奇的大型建筑,“胡人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无敢乘马。”由此可以想象,炀帝西巡时,一定有大量的侍卫和随从人员,携带了大量的物资。几十万的军队、马疋,大量的物资,要同时在一条路上通过,这说明当时炀帝经过的道路一定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大道。

       我国古代的史志疏于记述交通道路,即使作了记载,也是前后不相联贯的。因此我国古代一些大旅行家,如张骞、法显、玄奘等人的旅行路线中,有不少难以弄清的空白。比较而言,炀帝西巡陇右、河西的路线,还是比较清楚的,从而为我们留下一条丝绸之路南线的较完整的记载。

       关于隋炀帝西巡的路线,《隋书·炀帝纪》和《资治通鉴》都作了记载。炀帝一行从长安过渭水,溯渭水北岸西行,就到了扶风郡。扶风郡的治所在雍县,即今陕西凤翔县,隋开皇初在这里建有岐阳宫。炀帝“幸扶风旧宅”,并在扶风郡停留数日,而后溯汧水(今陕西千水)西北行,来到了陇山东麓的大震关。大震关又名陇关,为古代关中四关之一,位于今陕西陇县的固关乡。陇山是古代关中与陇西间的界山,大震关是古代秦陇间的要隘,丝路南线的必经之地,相传汉武帝经此,遭遇雷震,故名。由大震关往西南,翻越陇山,经今甘肃清水县,就到了渭水之滨的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由天水郡继续溯渭河而上,就是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当时的陇西郡一带,山青水秀,草木茂盛,于是炀帝“大猎于陇西”,还在那里接见了前来朝见的高昌、吐谷浑的使者。由陇西西行,就是渭河发源地鸟鼠山。鸟鼠山又名鸟鼠同穴山,为陇西名山。据说山上有一青雀,与一种野黄鼠同住在一个洞穴里,故名。鸟鼠山的名字始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尚书·禹贡》中:“导渭自鸟鼠同穴”。传说大禹治理渭河,就是从鸟鼠同穴山开始的。鸟鼠山在今甘肃渭源县城西,是渭河与洮河的分水岭,由此翻山,沿洮河支流东峪河而下,就到了狄道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狄道为陇右名县,它是秦陇西郡治,秦长城的起点。炀帝在狄道停留期间,“党项羌来贡方物”。

       自狄道起,丝绸之路分为两路:中路由狄道向北,沿今阿干河谷到兰州,再到甘肃河西。南路过洮河,继续向西,经由今甘肃广河县到当时的枹罕郡(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市)。枹罕郡为当时陇右地区的重镇,而且是交通要冲,黄河上几个重要渡口如临津关渡、凤林关渡(在今甘肃临夏县北的莲花城,今已没入刘家峡水库)、左南城渡(在今甘肃永靖县三塬乡南的白塔寺,今已没入刘家峡水库)和赤岸渡(在今甘肃永靖县岘塬乡南的李家塬头)等,都在其辖境北面的黄河沿岸。从上述渡口过黄河,东北可到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肃兰州城关),往北可达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西北可通西平郡(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

       《隋书·炀帝纪》说:炀帝“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关于临津、临津城的地理位置,《水经注》只说它紧邻唐述山,位于唐述山以西的黄河南岸。《水经注》记述唐述山说:“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高。”唐述山,唐代人称之为小积石山,即今甘肃永靖县西南、刘家峡水库北面的山,也就是今炳灵寺石窟所在的石山。因为唐、宋地志对于临津关的具体方位失载,所以它的位置也就成了问题。有人说临津关在今青海循化县西北,还有人说在今青海循化县东黄河南岸。

       这些说法都没有提出相关的文献资料。《读史方舆纪要》说:“临津城在(河)州西北百二十里。”河州的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市,也就是说临津关在今临夏市西北一百二十里的黄河边上。《读史方舆纪要》又说:“黄河上渡直(河)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积石关,路通西宁,谓之积石渡。”这里所说的积石关渡实际上就是临津关渡。因为从上述《读史方舆纪要》所记来看,临津关在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积石关渡也在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两者在方位和里数上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在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黄河边上不可能再有一个大的渡口,这个渡口只能是临津关渡,也就是后来的积石关渡。它东邻唐述山,而且北面的黄河上有渡口,路通西宁,因此临津关就在今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的关门村。

      由枹罕郡往西北一百二十里,就到了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的关门村。关门村一带的黄河两岸,基岩出露,两山如削,黄河中流,形势险要。自古以来,就在黄河南岸依险建城建关,古临津城、临津关、积石关先后建在这里。黄河对岸就是今青海民和县。从临津关渡过黄河后北行,经龙支县(治所在今青海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过湟水,再溯湟水北岸西行,就到了西平郡(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在西平郡,炀帝“陈兵讲武”,进行了一次军事演习,而且“大猎于拔延山”(在今青海化隆县境),以此向吐谷浑示威。由西平郡西行,在今西宁市东折向北,“入长宁谷”(今北川河)。进入长宁谷后的路线,大致就是沿今甘肃张掖到青海西宁间的公路线行进的。沿长宁谷西北行,“度星岭”(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的达坂山),“宴群臣于金山(当指达坂山)之上”。而后“梁浩亹”,即架桥渡过了湟水的支流浩亹水(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镇附近的大通河),继续向张掖行进。此时隋军已在祁连山南的今青海境内,对吐谷浑形成合围之势。经过激战,一举降伏吐谷浑男女十余万口,得畜三十余万头。

       据记载,炀帝一行在去张掖和返回长安的途中,都是经由大斗拔谷的。大斗拔谷,今名扁都口,位于今甘肃民乐县东南70里,是民乐县童子坝河横切北祁连山北麓的一条谷口。这里海拔3000米,谷长25公里,宽不足一公里,山高坡陡,地形险要,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南部的重要门户。

       西汉名将赵充国提出“治湟峡以西道桥,令可至鲜水(指今青海祁连县境的黑河上源俄博河)左右”,就是要修建由今青海湟水河谷到扁都口的道路。东晋时,我国著名高僧法显就是史载第一个穿越扁都口的人。清人陶保廉在他的《辛卯侍行记》一书中对扁都口的艰险作了这样的描述:“贯祁连之中,盛夏积雪,当春不芳,鸟道环崖,裁容一轨。途经深涧,溜急石多。夏秋骑步均艰,严冬堕指裂肤。”

       在经由大斗拔谷时,隋炀帝及其大臣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灾难。《资治通鉴》记载说“经大斗拔谷,山路险隘,鱼贯而出,风雪晦冥,文武饥馁沾湿,夜久不逮前营,士卒冻死者大半,马驴什八九,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隋书·炀帝纪》的记载与此大同小异,两书的不同是这次危险发生的时间:《隋书·炀帝纪》说此事发生在六月的癸卯日,六月初一日,也就是公历7月14日。而《资治通鉴》说是发生在“车驾东还时”,也就是八月间,公历的9月间。理由是“西边地虽寒,不容六月大雪,冻死人畜。”其实这个说法是有待商榷的。

       20世纪80年代,笔者和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几位老师考察过扁都口,也是署假期间的七八月间。当时我们一行刚刚进入山北的谷口之中,突然下起了小雨,气温陡然下降。继而阵阵寒风吹来,天空中下起了雪霰。我们都是短衣短裤,仿佛置身于冰窟之中,即使在汽车中也寒冷难耐,只好让司机打开了车中的空调。原本想观览向往已久的古大斗拔谷,没想到天公不作美,于是只好躲在车中前行一段路,就又顺原路返回了。这次亲历,使我想起了西北地区的一句谚语:“六月天冻死不防之人。”也从此体会到,唐诗人岑参的“胡天八月即飞雪”信非虚言!

       隋炀帝在燕支山

        三天之后,隋炀帝一行到达河西名郡张掖。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喜欢铺张的人,在他西行之前,他命裴矩劝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啗以厚利,召使入朝”,准备在燕支山接见西域各国的国王和使者。燕支山,又名焉支山,今名大黄山,位于今甘肃山丹县东南部,永昌县西北部。它是我国古代名山之一,早在西汉时,因霍去病与匈奴“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即燕支山)千余里”而见于史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树木茂盛,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六月壬子日,即公历7月23日,炀帝到达燕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的君长和使者,恭列道左迎谒。炀帝命令所有的参加者,人人都佩金带玉,身着华丽的丝毛服装。所到之处,“焚香奏乐,歌舞喧噪。”为了显示隋王朝的富庶,他命令地方长官督促武威、张掖两郡的男女百姓,乘车骑马,盛装前往,衣服车马不漂亮的,郡县官吏要进行督促检查。那一天,燕支山周围几十里的地方都被车马围得水泄不通。伊吾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于是隋朝设置了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县东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古伏俟城)、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县)、且末(今新疆且末县)等郡。

       六月丙辰日,即公历7月28日,炀帝设盛大宴会招待与会的各国贵宾,他的陇右、河西之行也进入高潮。炀帝登上了观风行殿,大殿上下排列着各色旌旗仪仗,乐队演奏着专为宫廷宴会用的九部乐,而且表演了“鱼龙曼延”(古代由艺人手持珍禽异兽模型表演的百戏杂耍节目)。礼宾官引导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升殿宴饮,以示皇帝特别的恩宠,“其余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完全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燕支山举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隋炀帝的西巡,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密切了内地和西域的关系,从而也促进了中国和西亚、欧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隋书》和《资治通鉴》在记载隋炀帝西巡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丝路南线的资料。由狄道、经枹罕到临津关渡黄河,再到今青海的道路,是古丝路南线上一条重要的路线。在今青海境内,这条道路可西通新疆,南通西藏,且也是通往甘肃河西走廊的最重要的通道。从临津、临津关到明清时的积石渡,这里一直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1988年11月,大河家黄河桥建成通车,才结束了它作为渡口的历史。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多一点关爱 少一点孤独
  • 四川石渠现明代壁画与雕塑
  • 百余件国宝级文物运抵三星堆 一路上与洪水赛跑
  • “大唐西域记”最早写本新解:玄奘和高昌王室关系密切
  • “老兰州”记忆中的董家菜刀
  • 楚吾尔:人与草的恋歌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