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提到俄罗斯乐器,人们马上就能想到手风琴。手风琴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在俄罗斯被称为"巴扬",是一种非常普及的俄罗斯民间乐器,随着俄罗斯侨民传入中国。手风琴与格瓦斯、列巴一样,都蕴藏着欧陆印记以及俄罗斯风情,它的旋律代表了俄罗斯族人的音乐性格,热情、浪漫和些许的忧伤。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手风琴是伊犁文化、伊犁音乐的特殊印记之一,不仅带着俄罗斯侨民们淡淡的乡愁,还网织着伊犁人的浪漫情怀。
吴老先生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只要有琴声响起,特别是弹奏俄罗斯民歌,过往的路人都会停下来,与琴手、歌者一起轻声合唱。那种简单、快乐与单纯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会的。
而聊起过去在伊犁河边听琴声所带来的快乐,喜好手风琴艺术的退休老干部陈松年一脸的兴奋。他告诉记者,那时很多外地人来伊犁河游玩,看见有人在河边载歌载舞,拉着手风琴,都以为是当地人在庆祝节日,其实那就是当时不少人下班后,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活。
如何看待伊犁的俄罗斯传统文化
美丽的伊犁河水静静流淌,而河岸边却再也寻不到那动人的手风琴声;笔直的白杨树叶仍哗哗作响,而林间的俄罗斯族民居已觅不到它旧时的模样……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生活在伊犁的俄罗斯族人已不多,大概只有800人左右。居住地也比较分散,其中伊宁市的俄罗斯族人多数在六星街一带居住。"伊宁市俄罗斯学校校长卢尼奥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说。这些年他一直从事俄罗斯民族语言、传统文化艺术保护工作。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尼古拉校长告诉记者,在伊宁市的俄罗斯族人中,部分人以修理手风琴、开面包店(列巴)、打零工为生,不少俄罗斯族人和当地人一样,从事着各种工作。
俄罗斯民族目前已成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而其浓郁的民族风情正逐渐淡出伊犁人的生活与视野。在伊宁市,像尼古拉这样的俄罗斯族第二代已经不多了。吃"拉条子"、住楼房,为生计奔波,听流行音乐是当下这些俄罗斯族第三代、第四代的生活写照。
据了解,六星街是伊宁市现有俄罗斯族居民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但俄罗斯族青年心中原始的俄罗斯族文化随时代变迁正日渐淡化。"如今,以前的老工匠已经没剩几个,而年轻人也不愿做这些累活。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正渐渐被遗忘。"尼古拉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像俄罗斯族的民族服饰、传统乐器、民间舞蹈只有在重大节日才得一见,而俄语已基本退出家庭生活。
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样"大势所趋"的渐行渐远,尼古拉呼吁,希望当地政府和社会关注和保护俄罗斯族的民族文化,从室内装饰、庭院布置、民族音乐等方面入手,突出民族特色品位,将俄罗斯族家庭游打造成当地精品旅游、特色旅游。同时,他还希望当地相关部门能够加大俄汉双语教学的水平和授课环境,在继承和保留俄罗斯族原生态人文资源的同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走文化产业开发之路。
然而,在尼古拉担心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民族传统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伊犁当地不少人就深受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感染,除了俄罗斯族,不少伊犁人对于俄罗斯族列巴的需要已经不可缺少,对于俄罗斯族手风琴的音调已经铭记于心,对于俄罗斯族那神秘的歌舞从未停止过关注。我们相信,伊犁人的俄罗斯情结在当地政府的逐渐重视与扶持下,以及在俄罗斯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中,还将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