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峡:清代道士刘一明居此著成《道书十二种》

时间:2013-02-26 14:10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梁卫忠 点击: 载入中...


  兴隆峡谷之外是一马平川,远处北山层叠,隐约于薄雾之间,很容易就能让人联想到清人“榆中八景”之一《峦山列戟》,这景象,在冬日的傍晚,更像黑白电影中整装待发的三军将士,气势宏伟,庄严肃穆,似乎只待一声军令便能势如破竹,无坚不摧。


  整个兴隆峡一片静谧,少了夏天的沉闷聒噪,少了白日的车水马龙,而这正好是与自然亲密的好机会。


  沿着兴隆河涉水而进,迂回百转之间定会有一片美景落入眼眶。山的景色之所以诱人,正是因为它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用一个转角遐思迩想、抒怀叹志业已足够,兴隆峡亦如此,一座孤峰,一片冷岩,甚至一枚枯叶,都能勾起人无限渺远的情思,景色时刻在庄重、秀丽、轻巧、别致之间跳跃,谈不上目不暇接,因为裸露于寒崖峭壁之间的一条老根就足以令你把玩良久。


  路如同卯足了劲儿的绷带,紧紧勒进山与山之间,山是那些不安分的小包,努力鼓起,有些用力过猛,便被齐喳喳切断,顷刻间突兀峻险。我走得很小心,生怕轻跺一脚就把这路基给震断了,然后山便一发不可收拾,哗啦啦散落一地,连峡谷中淙淙的流水都给阻隔了。当然,水肯定还是会婉转着寻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不然又怎会有“峡河绕流”的美景。


  初冬的河水尚未结冰,很清凉,稍一靠近便有一股寒气直逼胸腔,打个转儿又顺着血脉传遍全身,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就是这山这水的一份子,整个身子都晶莹了起来,一天、一月、一年的烦闷与疲惫都会荡然无存,大脑一片空灵,只想着水怎么就这么清,石子怎么就这么干净。你寻不到自己的影子,甚至觉得自己就是这山上如同油松、白桦、林麝、野兔一样的生物,这一片天地属于它们,也属于你,不费吹灰之力你便学会了植物的语言,动物的语言,和它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沉默。


  清代道士刘一明后半生一直隐居于此,忍辱守垢,修身悟道,最终著成《道书十二种》,成为陕、晋、甘、宁一带颇具影响的全真龙门派道士。先生以道为宗,博采儒释之长,融会贯通,性命兼修,为中国道教学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想必先生定是相中了此处优雅别致的情景,想必先生足迹定然遍及兴隆峡谷,晨暮阴霞,春秋冬夏,参悟天地万物,终成正果。迎着晚风,思及此,自己竟然也有了一种仙风道骨的情怀。一声磬音悠远绵长,游走于空灵的峡谷之中,是山中高士的晚课还是哪位虔诚善信又去上香求签呢?先生并不孤独,时至今日,仍然有追随者的脚步纷至沓来。


  阳光照亮了月的半边,山石树木都以剪影的形式呈现,偶尔一只晚归的雀儿都会打破整片宁静,水也便凑着热闹清凌凌钻进你的耳朵。一阵风吹来,尚未落尽的树叶不情愿地翻飞于枝干之间,发出沙沙的声响,让人难以分清是植物在行走还是野兔在觅食。这个时候,山便活了起来,隐约能够听到鸟儿们在温暖的巢中家长里短,回身侧耳却又顿时回归平静,只有河水轻敲石子的声音合着自己浅淡的呼吸。这种难得的宁静着实让我有了一种歉疚之情,于是便更加小心地踱着步子,可是脚步的声响依然清晰可闻,我想动物们一定躲在灌木丛中警觉地打量着我这个不速之客,它们绝对是嫌我打扰了这个属于他们的冬日的傍晚,可我真想告诉它们我没有任何恶意,它们尽可以大大咧咧地出来跟我打声招呼,况且它们本就是这里的主人。


  天已经晚得让万物失去了颜色,云杉静悄悄地支撑着一片片依稀可辨的墨绿,在夜幕即临的傍晚悠闲而又孤独地诠释着他们对山的情怀。月儿笑了,抿着嘴,慈眉善目地看着这山,这水,准备着给这灰白的生灵镀上一层银光,想必冬夜的兴隆峡谷定然又是另外一种景象。


  无论何时观景,景色都只是一种心境,是思想与自然的完美契合,心情无需缤纷,空灵之处皆是美景。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