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丝绸之路上的十万佛州(2)

时间:2014-03-18 08:44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温波 点击: 载入中...


  “考之炳灵寺一带的地理位置,坐落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亦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域畜牧区的过渡带,历史上又是汉族与羌、匈奴、吐谷浑、吐蕃、党项、厮等民族、部族的杂居交融地带,且襟山带河,具有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地位。尤为重要的是其地恰处于丝绸之路东段五条主要干线交汇的枢纽之地,该寺与丝绸之路的息息关系由此可见。”


  丝绸之路自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过天水(唐称秦州)、临洮(狄道)、河州(罕,今临夏市),经永靖、炳灵寺,然后取道湟水谷地,继续西行。史学界称此条路线为古丝绸之路南线。位居如此要地,炳灵寺,这个始于西秦的佛教中心,伴随着丝绸之路最为繁荣时代--大唐盛世的到来,也进入其佛教艺术发展的巅峰时代。


  在炳灵寺石窟中,创作于唐代的佛龛多达134个,几乎占下寺窟龛总数的的三分之二以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不仅数量众多,且制作精美。这个时期的石雕造像,没有华丽的装饰和鲜艳的色彩,但线条简洁,笔法细腻,传神地表达了内在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出炳灵寺石窟独特的雕刻艺术成就。


  不仅如此,石窟中大量记录唐蕃关系的石刻题记及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题记等,更为后人研究发生在这里的政权争夺和文化交融提供了详细的历史资料。


  “……石山之灵岩寺,……有万转,绿障百重,树隐天空,……秀风荣茂,琼竹与碧莱云南飞,陆鹜义而鹰仁,……禅院,山庆裕宛开摩羯之国,……金神烟自像罗汉……”这段刻于炳灵寺64龛上方的文字,由时任刑部侍郎的张楚金撰写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十月,形象地描述了炳灵寺石窟山水幽雅、佛教兴盛的情景。同时,这篇文章,亦提到了一场重要的战事。虽然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但是文章起首依稀可辨的“三日大军”等字样,使阎文儒先生考证出这样一个结论,张楚金的这篇文章应该记载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着名的青海大战。


  彼时的吐蕃,已经兵强马壮,屡屡进犯唐朝疆土,攻城略地,强抢财物,成为大唐王朝的心腹大患。虽然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后,唐与吐蕃之间的紧张局势有所缓解,然而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双方战事又起。


  吐蕃王朝的崛起和强大,使以往冷冷清清的唐蕃古道也兴盛起来,炳灵寺,因其处于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交汇之处,被推到了战争的前沿地带。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李并成先生在其《炳灵寺若干重要史事钩沉》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考之炳灵寺一带的地理位置,坐落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亦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域畜牧区的过渡带,历史上又是汉族与羌、匈奴、吐谷浑、吐蕃、党项、厮等民族、部族的杂居交融地带,且襟山带河,具有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地位。尤为重要的是,其地恰处于丝绸之路东段五条主要干线交汇的枢纽之地,该寺与丝绸之路的息息关系由此可见。”


  李并成先生所指五条干线中的唐蕃古道,即指由炳灵寺附近渡黄河,取道湟水谷地,经乐都、西宁等地,翻越日月山,最后至拉萨。张楚金文章中所提到的战事就发生在这条线上。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唐高宗任命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行道行军大总管,与工部尚书刘审礼统兵十八万进攻吐蕃。是年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拉开了青海之战的大幕。没有统军经验的李敬玄指挥失误,导致唐军大败,刘审礼被俘。


  史学界认为,李敬玄是从洮河率大军进入青海的,炳灵寺附近的河桥是唐军的必经之地,正因如此,张楚金才有机会在炳灵寺刻石记事。遗憾的是唐军战败,张楚金将笔墨倾注在了炳灵寺的风光描写上,对战事则一笔带过。


  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三月的一天,炳灵寺石窟旁的官道上马蹄阵阵,车轮辚辚,御史大夫崔琳率领的和蕃使团一行70多人,在入藏途中,专程来到炳灵寺礼佛。


  开元是唐朝盛世,国力日强,吐蕃虽屡有进犯,均被大唐帝国的军队击退。被打怕了的吐蕃频频书信求和,此时,已远嫁吐蕃的唐朝另一位公主金城公主也派出使臣到长安进献贡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唐玄宗派崔琳出使吐蕃,以示修好。使者的频繁沟通显然卓有成效。当年9月,双方先在文成公主入藏时经过的赤岭(今青海日月山)设立集市,互通贸易。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大唐和吐蕃在赤岭建碑,划定了双方边境分界线。


  崔琳在炳灵寺礼佛期间,副使“缮部郎中”魏季随撰文《灵岩寺记》,描述了出使的原因及炳灵寺的盛况,刻在炳灵寺148和147窟之间窟外崖壁上。之后使团沿唐蕃古道路向西而去。同一年,凉州观察使薄承祧在炳灵寺建成了高27米的弥勒大佛。从此,大佛成为炳灵寺石窟的标志,接受着南来北往佛教信徒的朝拜。


  作为创建在丝绸之路自中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连接青藏高原重要节点的最早佛寺石窟,从2006年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工作启动,到2012年国家调整申遗工作策略和思路,我省的申遗备选点从13处减为11处,最终国家文物局确定5处,虽然过程曲折复杂,但是炳灵寺石窟始终没有出局。


  2013年9月24日,刚刚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 “申遗”验收的炳灵寺大佛,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正午的阳光照射过来,大佛的面容宁静祥和,不远处山门外的栈道上,一个虔诚的信徒正一步一长跪,向它朝拜而来。


  这是它一生中最大规模的修缮,从公元731年修建,历经宋、元、明、清,1000多年漫长岁月,虽有大大小小若干次修缮,怎奈风雨侵蚀,战火燹离,佛前的七重楼阁早已荡然无存,大佛也风化严重,残破不堪。


  2011年6月,作为我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之一、也是炳灵寺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准备工作之一的171龛唐代大佛保护维修工程启动。国家文物局投资150万元人民币,由敦煌研究院设计施工,对大佛面部、手部、脚部等进行考古修复。2013年9月,工程顺利完工。


  对大佛的保护修缮仅仅是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为“申遗”所做的诸多工作之一。炳灵寺石窟研究所所长石劲松告诉记者,作为创建在丝绸之路自中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连接青藏高原重要节点的最早佛寺石窟,从2006年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工作启动,到2012年国家调整申遗工作策略和思路,我省的申遗备选点从13处减为11处,最终国家文物局确定5处,虽然过程曲折复杂,但是炳灵寺石窟始终没有出局。


  7年申遗路,石劲松和他的同伴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文物保护方面,所里先后完成了《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规划》《炳灵寺石窟文物管理规划》,并依据《规划》对石窟所依托的山体进行了加固和渗水治理,给每一个窟龛安装了门窗、驱鸟、防虫、除湿等配套设施,避免外界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同时加固了塑像、壁画,解决了佛像酥碱、风化等病害现象,保障了石窟安全。根据申遗要求,编制了《炳灵寺石窟申遗文本》,并据此布置了《炳灵寺石窟申遗专题展览》。对石窟进行了航拍测绘,建立了文物电子档案,在窟龛内安装了温度、湿度测量仪器及二氧化碳检测仪器,实时监测文物的状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罗布泊-阿尔金山丝绸之路古道考察纪行
  • 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水车之都”
  • 丝绸之路发现隋唐多天井壁画墓 有长斜坡墓道
  • 人类文化的宝库——丝绸之路
  • 考古发掘表明:甘肃泾川是古丝绸之路佛教重地
  • 甘肃炳灵寺--丝绸之路上的十万佛州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