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挖出隋代人工湖摩诃池遗址 杜甫曾泛舟

时间:2014-05-26 08:30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成都

 

成都体育中心遗址现场发掘出的水渠和唐代院


  2013年10月,成都市考古队进驻成都体育中心南侧工地进行考古发掘。2014年5月,发掘工作进入尾声。在这个发掘总面积3200平方米的地方,发现了汉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了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钱币、建筑材料等遗物,透着古蜀人的“生活气息”.


  5月24日,在成都体育中心南侧的一处工地里,工人们正聚在考古发掘现场的探方里撬动一块大石板。距离他们几十米远的地方,是刚刚发掘完毕的一段约7米深沟壑。它就是始建于隋朝的人工湖“摩诃池”,形成初期面积约500亩,唐时成都着名风景区。


 

“摩诃池”源于梵语 即“广大有龙”

 


  金河、御河、解玉溪……老成都的水系之发达,至今还能从地名中窥得一二。然而,一个在唐宋时期让无数文人骚客雅兴大发的人工湖--摩诃池却一直只存在于各种史料之中。24日,在成都体育中心南侧的考古地,记者终于见到了摩诃池的真容。发掘现场的西南往东北延伸,有一条超过7米深的沟壑,沟壑两侧是散落的石块、砖块,还有用于堆砌城墙的红色方条石。


  唐人卢求在《成都记》中记载:“隋蜀王秀取土筑广此城,因为池。”由此可知,摩诃池最早出现在隋朝。史料记载,公元586年,镇守成都的蜀王杨秀要扩建成都子城,于是需要挖土筑城,土挖得多了,就形成了一个“人工湖”.一位西域僧人云游至此,便说了句“摩诃宫毗罗”(梵语),意思是说这里广大有龙,人工湖于是得名“摩诃池”.


  史料记载,摩诃池形成初期,面积约500亩,杨秀在其上还建造了散花楼,用来游宴取乐。到了唐代中叶,这里成为了成都着名的风景区,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凡夫俗子,都爱到此游览。唐代着名诗人高骈以“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来描述摩诃池的“醉人”,诗圣杜甫在池上“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而摩诃池的美,更是令宋代陆游“一过一销魂。”


 

池边有两条卵石小径

 


  据成都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易立介绍,摩诃池附近还有两条卵石小径。南宋时期的卵石偏黄,石头排列成放射状;唐代的卵石为青灰色,卵石平行排列。虽然池边有“绿道”证实着往日的辉煌,但从唐代开始,池子的面积就开始缩小了,现场清理出的回填池子“建渣”中,就有唐代的。


  到了前后蜀,摩诃池就不再是众人都能够游玩的场所了。永平五年(公元915年),前蜀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宫时,将摩诃池纳入宫苑,改名龙跃池。王衍继位后扩建皇宫,为龙跃池注入活水,改名为宣华池,环池修筑宫殿、亭台楼阁,其范围广达十里。蜀主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形容这里“长似江南好风景”、“水心楼殿盛蓬莱”.


  五代到两宋,摩诃池的水源逐渐枯竭。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于后蜀宫殿旧址修建蜀王府。发掘现场,还能够看到明末的一段“踏道”,经过这段2米宽的青砖路,就可以来到池边乘船。


  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蜀王府废墟上又兴建起贡院,只有西北隅仍残留少许水面。到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摩诃池全部被填平成为了演武场。至此,历时1300余年,令唐代诗人武元衡“爱水看花日日来”,南宋诗人陆游“一过一销魂”的“摩诃大池苑”消失殆尽,无迹可寻,为后人留下无尽惋惜和绵绵思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成都小学保安7年制作数百件根雕作品
  • 成都东华门遗址补充发掘 文物体现蜀王府奢华
  • 成都出土汉代呆萌陶马红了
  • 成都收藏家珍藏1961年的川菜谱
  • 成都明代太监墓群启动迁建
  • 成都市崇州公议乡桤木河社区疑挖出20米千年乌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