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抢救性保护地震中受损的喇家遗址文物

时间:2024-03-16 22:3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社 点击: 载入中...
  新华社西宁3月16日电(记者吕雪莉 李琳海)“每一个碎片都有岁月的沉淀。我们修复的过程,仿佛和当年制作这些陶器的工匠,在进行一场跨时空的交流和对话。”青海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峰近日对记者说。在他面前,摆放着一件已经修复好的陶器。
 
 
这是喇家遗址博物馆外景(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岸边官亭盆地的喇家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唯一一处史前地震、泥石流、洪水等综合灾难遗址,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城”。这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掘,因出土了大玉刀、黄河磬王、4000年前“世界第一碗面条”等而被广泛关注。
 
  2023年12月18日深夜,在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和青海省交界地区发生一场6.2级地震,喇家遗址受到影响。喇家遗址博物馆馆长武秀兰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地震当晚,她和同事冒着余震的危险赶到馆内查看灾情,并迅速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
 
 
这是喇家遗址雕塑(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迅速响应,组织文博系统全力开展文物受损情况排查和应急抢救保护工作。
 
  青海省文旅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张磊介绍,受损的68件彩陶经过清点后下展、打包、转移。青海省博物馆做了保护修复的方案,经专家进行评审通过,由青海省博物馆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承担修复工作。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土文物保护部文博研究馆员高志伟介绍,根据文物的受损情况,先做病害调查,对症下药,对每一件文物制定一个修复的方案。修复完成后,还要对每一件修复文物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这是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开展修复工作(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张磊介绍说,文物修复是一个“慢活”,急不得。就拿点交接收来说,每一个文物碎片的个数都要数清楚。破碎最多的一个陶器成了80多片,光是点交就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拍照留存,了解它破损的情况等。
 
  记者了解到,文物受损程度不一,有的仅是有破裂缺损,有的都成了碎片。碎片大的如手掌,小的如指节般大小。“这种受损严重的修复就难在要将这些碎片进行拼对粘贴。”高志伟说。
 
 
这是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修复的陶器(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据了解,中国陶器修复技术已很成熟。虽然受损文物中碎的很多,但是并没有难倒这些“文物医生”。他们依照真实性原则,达到远观一致,近观有别。在修复过程中,不会故意做旧修复文物。
 
  李峰介绍说,修复中,他们会参照文物原来的照片,依据器形的弧度、纹饰、茬口等,用纸胶带、沙堆固定等方法进行修复。开始会有一个预拼接,等所有的碎片都拼上了,没有多也没有少,然后开始涂胶粘贴。并且,修复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实现可逆原则,每一道工序都要涂一层可逆层,为将来进一步修复打下基础。
 
 
这是青海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检查修复好的陶器(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截至目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完成8件彩陶修复,省博物馆完成9件彩陶修复。
 
  张磊介绍说,国家文物局对喇家遗址也高度关注关心,及时向青海省拨付文物抢险保护资金,并协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赴现场核查情况,对灾损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开展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工作。
 
  目前,地震受损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正加紧开展,预计喇家遗址博物馆全部受损文物将于今年八九月份完成修复。(完)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 青海加大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保护生态安全
  • 青海湖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增至82种
  • 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在青海成立
  • 扛起源头责任 守护大河安澜——青海多措并举保护黄河之源
  • 描绘黄河生态新画卷——黄河沿岸水保护见闻
  •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施行 法治力量护航“中华水塔”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