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重庆渝北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只见焊接车间内近500台工业机器人正在忙碌,焊接精度较传统人工作业大幅提升。工厂采用5G全连接技术,将1.2万台生产设备接入数字底座,实现生产全过程数字孪生和各环节实时监管。
“我们通过制造全过程数字化,布局了16大类智能制造场景,工厂制造效率提升了20%。”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数字化运营中心高级经理戴翔说。
四川宜宾市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使用搬运机器人。新华社记者陈健 摄
从行业龙头企业,到海量的小微企业;从传统的钢铁、化工等产业,到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业……眼下,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正在为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物流实现智能化调度,40多台搬运机器人正在有序搬运物料,生产线上机械臂挥舞。
“很多人觉得轮胎没有太高科技含量,就是一个黑疙瘩,其实轮胎研发涉及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制造工艺要求也非常复杂。”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部长韩洪川说。
韩洪川介绍,公司走“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之路,在电脑上打开工厂制造执行系统,轮胎制造各工序进度一目了然,以往孤立的多个业务板块整合在一起。
“智改数转”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在四川绵阳市,雅化集团绵阳实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安全可控智能制造平台”和“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将智能传感、视觉检测等科技手段应用到生产线上。
“产品不良品率下降5%,降低了危险岗位从业人员数量。公司单个产品节约成本0.8元,年生产成本降低超1000万元。”雅化集团绵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蓉说。
一大批中小企业加快实施“智改数转”。重庆歇马机械曲轴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曹欣蔚说,公司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资金用于“智改数转”,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一半。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不足是实施“智改数转”的一道障碍。对此,各地引导金融机构以企业数字资产作为融资增信条件,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领作用。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王敏说,绵阳设立科创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了“银行+政府”“银行+政府+担保”风险共担机制。
“企业有需求,服务商有方案,政府就摸清需求、建好平台、完善政策,让企业和服务商实现有效对接。”绵阳市副市长邓辉说,在“需求端”,绵阳对规上工业企业进行全覆盖宣传发动、专题培训和免费诊断;在“供给端”,引进数字化服务商,提供“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推动长虹等本土龙头企业成立服务商联盟,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互联互通的个性化服务。
在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唐奕 摄
各地还依托龙头企业,部署行业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促产业链“抱团”实施“智改数转”。“以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契机,我们自身实现了降本增效,还带动140多家供应商迈向数字化。”深耕汽车变速器领域的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与供应商对接主要靠表格表单,现在技术图纸可直接传输到供应商的生产线上,效率大幅提升。
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贵州贵安新区东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说,借助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数控化生产设备,公司已向市场推出了10多个系列的自主研发产品,目前正值生产旺季,每月有上百万件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四川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亿元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下一步,将围绕降本、增效、提质、扩绿四大关键点,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
记者从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了解到,贵州力争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新华社记者陈健、黄兴、向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