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民:乐勤同学

时间:2020-06-10 15:18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陈新民 点击: 载入中...
  

  乐勤同学

  
  ■陈新民
  
  一
  
  1978年秋天考入西北师大美术系油画班的同学,继续画油画者寥寥,乐勤是其中之一。他的艺术实践,有和同学们相似的过去时,也有多数同学所没有的现在进行时。
  
  说来惭愧,我虽以第一名成绩考进美术系,直到踏进师大画室,才开始面对石膏雕像。而乐勤进校前,已经画过几百小时的“阿克利勃”和“维纳斯”。他画课堂作业中规中矩,却不很出彩。大三以后,他的风景写生渐渐现出与众不同的韵味,引得老师同学瞩目。
  
  1982春寒料峭时节,为准备毕业创作,我、乐勤、刘宣和高人模四个同学一道去九寨沟写生。记得初次画山溪边桦树林,我和高人模、刘宣侧重在暖棕黄色系中找变化,乐勤却在棕黄底子上点出一些冷调子的蓝色光斑。我挺纳闷,蓝色是他看出来的,还是相像的?那幅画近的确看有点生硬,退几步再看,似乎能看到水色天光在桦树的折射,光感增强了,寂静的美因而平添几分灵动。乐勤对光色变化的灵敏反映,以及大胆泼辣的用色,给我很深印象。
  
  敏锐的色彩感觉,是成就油画家的必不可少条件,乐勤有这个条件。
  
  
  
  二
  
  那时的九寨沟,不通班车、不售门票、没有客栈、没有饭铺,除早晚赶着牛羊出进的牧人和偶尔过往的樵夫,一天难得见几个人影儿,山山水水野性十足,神奇景观比比皆是。
  
  我们住在诺日朗瀑布(已毁于大地震)附近的林场工区。
  
  与工区相邻的,是九个寨子之一的树正一队。树正一队的藏民很友善,一次次在自家塔板房(木屋)请我们饮奶茶,吃糌粑、喝青稞酒,酒酣面热之时,藏民会讲仙女达娃的传说,讲魔鬼崖上下发生的奇奇怪怪的事情,讲香港人陈复礼来时,让寨子里的小伙子背着满包的彩色胶卷跟起走,后来那些彩卷就成了铺天盖地的画册、挂历、明信片。
  
  下大雪了,藏民一大早上门来叮嘱:这天气,豺狗喜欢结伙游荡。野牲口里,豺狗最凶残,常把牦牛赶得滚了崖,还能把熊猫撕碎。再说,山洞里窝了一个冬天的黑熊,也该到出来的时候了,你们上山进沟得提防!
  
  恋爱中的男女是勇者。刘宣和高人模看来,没有比皑皑冰雪见证热烈爱情更浪漫的,他们宁愿把天荒地老的山水当成是“俩人的世界”。于是,更多时间我和乐勤一起画,同窗三年多,来到九寨沟才开始了解他。
  
  
  
  三
  
  乐勤的父亲是驰名陇原的摄影家张侠民先生。张先生的审美情趣,张先生的艺术才华,本来是通过媒体影响千万人的,但1957年后,他只能在家影响子女。乐勤的早慧,源于较好的家教,他进校时的摄影作品、尤其是那些风景图片,已经很吸引人。摄影与绘画,两种造型艺术有着很强的参照性。擅长摄影,乐勤多了一个观察表现维度,他绘画语言也多了一重艺术支撑。
  
  刚进校时,乐勤那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慎言谨行,原因在于家庭遭遇。同学给16岁他送上奇怪的绰号“尕老做”(意为小小年纪的老练者)时,谁能知道他性格背后的故事呢。
  
  这种性格特征,决定了乐勤的低调。十几年前,甘肃省电视台曾播放过一个专题,介绍他的风景油画。许多同学竟然不知道这事,我也是很久以后才听说。
  
  这种性格特征,凝成了乐勤的高冷。不迎合时尚,不随波逐流,不虚张声势充大牛,也不自我矮化去当什么人的门下走狗,一直奉行“我自为我,自有我在”。
  
  四
  
  经历四十年沧桑,“尕老做”变得不老做。别人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沉稳老练,乐勤却越来越活泼开朗,别人变复杂,他变单纯。这种看似逆向的变化,与他长期从事风景绘画有关。一个忘情于山水的人,是不会复杂的,一个以追求美表现美为人生目标的艺术家,必定富于激情。
  
  激情带给画家瞬间的灵感和顿悟,引领画家捕捉最能体现审美情趣的造型元素。乐勤画黄土高原,偏紫的蓝色调天空衬托下,山梁、沟豁、以及杂灌林木,银灰、赭黄、橄榄绿,亮黄由远及近,色彩关系沉着含蓄,带来直抵人心的温润;他画河西走廊,调配好红柳、黄沙、雪山、蓝天的颜色,以不同速度和方向落在画布,形成多变的笔触肌理和重叠交织的效果,画面富有韵律,生气勃勃。他画三亚海景,采用点彩笔触描绘天空和海水,使其轻盈流畅富于动感。
  
  五
  
  艺术是精神的产物,而一定的自由度,是精神生产的前提。乐勤家境裕如,无须乎为卖而画。他早就脱离体制,不会为赶任务而画。他创作动机比较纯粹——审美地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一个人在艺术道路上,能走多远、走多高,任由别人评说。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往前走,才是自己的事。乐勤自觉疏远浮躁的画界,亲近山水,从容地画他的风景,很有些“允自独香醉去,管我起落何从”的人生况味。
  
  乐勤主张只要有条件面对自然,就不在室内作画。我们班同学中,他是坚持写生最持久、出作品最多的一个。他认为,写生在促进艺术感觉,强化观察能力,提升审美境界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他看来,写生和创作没有多少区别。事实上,他一些当场完成的写生,既概括精炼又不乏丰富细节,传达了此情此景的新鲜感受,表现出美的情调和意境,已经呈现完整作品的面貌。
  
  六
  
  看乐勤的画,不由感慨他对自然景色的取舍有度。几十年来,他真诚地走近大自然,牢牢抓住瞬息万变的大自然里偶然出现的片段,抓住当时当地的切实感受。针对不同的场景采用不同的画法,创作出真正面向自然、面向生活的会心之作,唤起人们的艺术感觉。
  
  看乐勤的画,感叹他对光色关系的准确把握。一直以来,他注重研究光色冷暖变化规律,注重用色彩塑造不同光线下物象的质感。为了追逐光,避免概念色,他要么较快地完成一幅作品,要么停笔到第二天同一时段,相同的光线条件下再继续,这种作画方式,淬炼了响亮、明快的艺术特征。
  
  看乐勤的画,感动于作品结构的完整性。即使是那些篇幅很小的作品,也是画面结构简洁气氛统一。沉实利落的笔触,营造着张弛跌宕的空间节奏,表现出丰盈的形象体量,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显现于唯美雅致的一幅幅风景佳作,把人们视野引向诗意的远方。
  
  
  
  七
  
  美术系没有“同桌的你”一说,因为画室里没有课桌。同学间来往相对多一些的,是“同组的你”。每年,我们都要外出写生一个多月,即“艺术实践”课。我是班长,老师分组时,总把年龄最小的同学安排在我的组里。乐勤随我去冶力关林场、去尕海军马场、去九寨沟,一起画风景、一起画牧民。从那以后,画藏区风光,成了乐勤艺术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每年都要去甘南、青海,带回的大批写生,彩虹映照的草原,冰天雪地的寒山,青岚缭绕的莽林,秋云高远的苍穹,使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到阳光的闪耀,空气的清新,泥土的芬芳……
  
  油画家李天祥说:写生,是一个画家的生活方式。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乐勤,令身处不同职场,与油画渐行渐远的同学羡慕不已。
  
  2018年9月6日于兰州


作者简介
 
  
  陈新民,散文家。初中肄业插队。中专学英语,大学学油画。曾任甘肃金塔县中东中学教师,酒泉教育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学报《丝路论坛》主编,高台县委副书记,甘肃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漳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定西行署副专员,甘肃省人口委副主任,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宣传组副组长,中国国土资源报党委副书记,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现为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
  
  有多篇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诗歌发表于《美文》《中国作家》《中华辞赋》等刊物。曾获第二届中国报人散文奖、“赞化杯”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三等奖、中国记协党报副刊作品一等奖。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陈新民:画里画外说肇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陈新民:画里画外说肇平

      胥肇平刚进校时才16岁,长脖颈,娃娃脸,小巧鼻子,短眉细眼,眉眼之间颇疏远,有...

    • 陈新民:乐勤同学

      1978年秋天考入西北师大美术系油画班的同学,继续画油画者寥寥,乐勤是其中之一。他...

    • 趁热写起

      中伏,芾皇(惶)恐。入伏日有雨,凄然如秋。山斋林斋皆虚旷,沧石流水,足度暇日...

    • 逸笔凌云

      兔子是人类最早养殖的动物之一,在三千多年前商代墓葬中,就出土了“玉兔”符号。...

    • 书法里的茶香

      “茶”字的写法有点渊源。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在《茶经》将“荼”字去掉一划...

    • 中国历代书画艺术巨匠: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