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组建枣园文工团

时间:2011-12-20 16:26来源:摘自《党史博览》 作者:周燕 点击: 载入中...
提议组建文工团
    1943年春天,整风运动进入审干阶段。许多热情奔向延安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因为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经历以及各种政治问题,一时说不清楚,又得不到充分证明的,都要受到严格审查。延安中央机关的部分受审人员,被集中到西北公学“办学习班”。
  西北公学集中了一批文艺人才,分别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青年剧院、评剧院。其中一些人被屈打成“特务”、“内奸”。李克农亲自指派汪东兴担任文娱科科长。在中央苏区时,汪东兴曾是青年干事,还当过部队政治处的宣传队长,搞文艺宣传很有一套。
  按照李克农的意见,汪东兴把三四十名文艺工作者集中到文娱科,对外称文工团。
  1943年年底,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了《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枣园文工团的同志立即深入农村,广泛搜集素材,很快写出一部反映根据当地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小型秧歌剧《动员起来》。
  1944年元旦,枣园文工团组织起一支秧歌队,一路扭着欢快激扬的陕北秧歌,来到枣园村广场,参加新年庆祝活动。坐在广场上观看群众演出的毛泽东,高兴地称他们是“枣园秧歌队”。
  后来,毛泽东还为枣园秧歌队题词:拿锄头生产劳动,用文艺宣传群众,能文能武,是中国革命文艺战士的典范。
毛泽东称赞“演得好”
  为了使枣园文工团适应由广场剧到舞台大型话剧的转变,李克农一把牵住了“牛鼻子”——加强改善组织领导。由汪东兴亲自挂帅,抓第一线的工作,与剧组的导演和演员共同制定修改方案,作出全盘规划。李克农自己也四处奔走,八方求援,千方百计地寻求技术和物质上的帮助。
  社会部图书资料室积极为剧组搜集资料,找来了苏联《真理报》和《红军报》刊登的话剧《前线》的剧照和评论文章。为了保证演出高品位的优秀作品,李克农特邀苏联塔斯社驻延安工作人员葛利亚和枣园机关懂俄文的冯铉,对《前线》原译剧本做了更加口语化的翻译校正。葛利亚还向剧组介绍了《前线》所反映的战争背景、苏联人民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感人故事,以及苏联红军的军风、军纪、生活细节和言谈举止特点等等,启发演员的创作激情和艺术想象力。
    话剧《前线》在枣园机关礼堂操练演出了五场,场场爆满。消息不胫而走。9月下旬,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李富春首先为中央首长和中央机关安排了四场正式演出。
  9月29日晚上,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枣园文工团演出的话剧《前线》。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演出落下帷幕。毛泽东转过身来,握住李克农的手,连声称赞说:“演得好!”
李克农保护演职员
    枣园文工团的主创人员黄钢就是其中的一位。
  黄钢来延安之前,曾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所属的中央电影场担任助理编辑和新闻电影组代理组长。更为严重的是:他进入中央电影场做见习生,是由国民党文化巨头张道藩向场长张冲介绍的。张冲是国民党中统机关的特务头子。在整风运动中,黄钢无可争议地被送到西北公学接受审查,随后又成了“抢救”对象。黄钢自以为反正是党内审查,不必硬顶,先避过风头再说,就“承认”自己是国民党特务,还编造了一段张道藩如何派遣他来延安的离奇“过程”。
  李克农基本了解黄钢的情况:他是革命烈士黄负生的遗孤,生在武汉,幼年时受到中共领导人恽代英、陈潭秋、任弼时的关怀。1938年,21岁的黄钢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随后在《解放日报》当记者。这样一棵红苗苗,怎么能陷入国民党特务的泥潭呢?李克农及时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根据毛泽东的嘱咐,李克农把黄钢叫进自己的窑洞,就黄钢曾经交待的几个严重问题,单刀直入地连续询问。在谈话中,李克农态度和蔼,但目光锐利。他的批评在黄钢内心产生了震撼。李克农看出黄钢身上有自由主义和组织纪律性不强的缺点,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革命的好青年。至于个人的某些历史问题,如果一时无法调查清楚,还可以在以后的革命工作中进行观察和考验。
  1945年春节那天,两位从枣园前院参加除夕晚会归来的女团员,一大清早就敲响了黄钢窑洞的木板门,大声地叫道:“黄钢,快起床!毛主席关心你啦!”她们兴冲冲地走进窑洞,告诉黄钢:“昨天晚上,毛主席问我们:‘你们那里不是有个黄钢吗?为什么他不写东西了?你们告诉他,可以继续写东西嘛!’”
  黄钢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这时,他才明白,在“抢救运动”高潮时,李克农为什么召他去谈话,为什么严厉地批评他。
  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在陕甘宁边区活跃了两年的、家喻户晓的枣园文工团随之被撤销,那些受审查,经甄别,重新受到重用的干部,其中一些人回到文化、艺术界和新闻界,也有一些人留在公安、情报系统工作,他们都是党的骨干力量。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年”字本意是长穗农作物
  • 名作家鲜为人知的书房
  • 李克农抗战初期谍战南京
  • 托尔斯泰13个孩子仅8个存活
  • 伟大领袖和他们的“小伙伴”
  • 毛泽东曾深入乡村问计于民 用休息时间进行调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