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枪为啥没打“响”?

时间:2011-12-29 00:15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伴随着熊阔海的最后一枪,引人关注的电视剧《借枪》昨晚终于在北京卫视落幕。没有拍案叫绝的大逆转,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借枪》中规中矩地呈现了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作为姜伟在《潜伏》之后推出的首部作品,《借枪》的反响似乎略显平淡——

  从一开始,《借枪》试图打造一部不落俗套的谍战剧。熊阔海在电视剧的前半部分几乎一直在跟钱较劲,为筹措经费甚至不惜使诈骗人。故事前半段行动组负责人于挺的不靠谱一直让人为“砍头行动”捏把汗,到后来作为剧情重中之重的暗杀变明杀让故事节奏一下紧张起来。

观众感觉结局不出所料

  砍头行动一定会取得成功,这是观众都能猜得到的结果,但它完成的过程才是最让人揪心的。遗憾的是,为了交代清楚刺杀的每个细节,《借枪》的最后一集被分成了两部分:前20分钟交代整个行动,设置最后的悬念,后20分钟以回放的方式揭晓悬念。尽管这样的设置的确把刺杀的每个过程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但一个结尾演两遍的做法,显然有点多余和累赘了。

  有观众评价,《借枪》的结尾像是一道证明题,结论已经摆在那里了,而论据则是编剧和导演根据需要随手抓来的,都是为最后的结局服务的。之前一直因为各种突发状况而失败的砍头行动在最后变得十分顺利,除了加藤找了替死鬼之外,熊阔海的破釜沉舟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

  熊阔海最后的行动,给每个人分配的任务几乎都建立在“假设”之上:假设他开了枪还能全身而退,假设在医院有时间取出子弹,假设日本人能够相信裴艳玲的表演,假设他的单衣单裤可以藏住一把枪,假设加藤能放了他的孩子相信他已经答应了条件……这些假设构成了《借枪》最后的高潮,而神奇的是,这些假设全都成立了。至此,熊阔海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了,一场双雄争霸的好戏变成了独角戏。

  这种为了结局而结局的做法,使悬念变得单薄,刺杀中的很多细节也无法自圆其说。一位观众就对电视剧中的几个细节十分不解:“以前于挺他们做什么都会出问题,为什么到最后时刻,假扮医生、车夫、病人都那么顺利了?熊阔海被敌人拉上车后枪藏在了什么地方呢?熊阔海最后给组织打了电话不怕他们通过号码查到地址暴露吗?”


观众认为剧情过于荒诞

  此外,剧情过于荒诞也是观众对《借枪》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当熊阔海住进巴尔扎克公寓后,热血青年们就把整个公寓包围了,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对熊阔海表达敬意甚至爱意,这样的行为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实在是过于超前。而两个在刺杀行动现场做连线直播的主持人更是雷点不小,二人仿佛电视直销的主持人一样情绪激动,甚至连振臂高呼的姿势都如出一辙。这两个人的存在不仅没能调动观众的情绪,甚至还产生了负面的效果,有的观众就好奇,在那样的场合和那样的年代,这两个站在高墙上大声喧哗的人,难道不怕被一枪打下来?

  和稍显牵强荒诞的剧情相比,《借枪》中的几个各具特色的角色反而显得更真实。不过,熊阔海并不是《借枪》中最被认可的角色,杨小菊、周书真、安德森、裴艳玲等几个配角反而抢了不少风头。其中,杨小菊和安德森这两个不那么“主流”的角色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共鸣,“杨小菊坏得有原则、有分寸,关键时刻靠得住;安德森虽然偷生,但对熊阔海一家的那份感情也的确够真挚。”遗憾的是,安德森最后没能摆脱命运的捉弄,惨死在女友父亲的枪口下。这个结局也让很多观众为他打抱不平:“安德森的结局实在是太潦草了,以他在前几集里表现出来的性格,最后怎么会那么傻呢?”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快递柜如何提速“最后一公里”
  • 网约自行车 需各方自清路障
  • 法治“最后一公里”要走完制度程序
  • 为啥频频被点赞 正能量满满的是真人秀生存法则
  • 《疯狂动物城》为啥这么火
  • 为啥“网红”都长了同一张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