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他们三个人的信仰是走出青春的阴霾,常月琴的信仰是走出失去儿子的阴影,不要无休止地延长寂寞。影片中的灰色色调让人想起一些日韩电影,始终在摇晃的镜头表示几个人物忐忑不安的内心。处于青春期的三个年轻人迷茫、绝望,却没有放弃对自由、阳光和激情的追求。常月琴失去的儿子,也可看成是她失去的青春。去酒吧high的那次,常月琴终于找回了青春的姿态,些许体会到了快乐,但那样的姿态是短暂的,不能渗透到青春的内里。
导演李玉想要诠释的青春是非单面的,是阳光与阴霾交织的复杂体,这与她是一位拍摄纪录片的导演不无关系。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加上电影的艺术手法构成了这部疑似“文艺片”的电影。国内耗费巨资,粗制滥造的大片冲刺票房大关时,《观音山》成了另类,它的成功在于它融合多个主题于一身。虽然是单线性故事描述,想要表达的内涵却非常复杂,犹如一首诗。这个没有情节聚焦的故事看似懒懒散散,导演试图用多个角度展示两个截然相反的主题:毁灭与构建。为了这一主题,导演李玉甚至在影片中加入了“5·12大地震”的真实资料。摇晃不定的画面中人们求生的欲望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这位女导演的细心与用心。同样是历史再现,与《非诚勿扰》前面的那段讲述“分歧终端”镜头的效果不在一个层面上,比一比就不难看出李玉的用心。
铁轨和火车成了《观音山》里标志性的场景。它们在电影中展示远方和死亡,激情和阳光。穿梭于灿烂阳光和黑暗隧道中的火车俨然成了光阴的本身。时光不等人,所以在他们抵达目的地想要返回时火车没有为他们停下来。“离开”和“相聚”也是电影中表达的大主题:南风的伤心离开和最终的相聚,儿子的离开和常月琴与儿子在另一个世界的“团聚”都是这一主题下的经典故事。有些人走了,有些人来了,但生活依然继续,青春依然继续。
《观音山》是一部披着文艺片外表的商业片,打着疼痛标签的止痛药。看过了太多隔靴搔痒或不疼不痒的电影,再看看这么一部电影,它刺破了你欲表达的痛楚,很过瘾!虽然我也看不懂艺术电影,但它至少满足了我的艺术虚荣心。因为影片中关于毁灭和重建的这一主题够含蓄,够艺术。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