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课本受追捧的背后:对传统文化礼仪的渴

时间:2011-12-31 14:25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赵木木 点击: 载入中...

      《中国青年报》2011年最后一期“冰点”特稿,刊发了教育学者王丽一篇关于民国小学国语课本的文章。她在文章中对民国小学国语课本作如下描述“透过那一帧帧工笔线描的插图、一行行竖排的繁体字、一篇篇隽永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材编写者,我仿佛重新发现了汉语的美,呼吸到来自那个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并且,这三套老课本也解开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和前一段时间兴起的“民国热”一样,很多人对民国时期的教育也颇感兴趣,因为在那个文化大家辈出的年代里,由这些大家主持并践行的民国教育,同样是成绩斐然,而践行这种修身、齐家教育的媒介平台——民国国语课本尤其值得研究。
 

     因为个人爱好和家庭教育考虑,笔者也曾通过网络购买到三种不同版本的民国时期小学国语课本,仔细研读完,感觉和教育学者王丽的描述大致无二。民国老课本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的清新自然,这表现在它的纸张、装帧、选材、绘画以及讲道理的水到渠成,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插画,都讲求发自内心的情感流泻,看不出半点刻意说教的痕迹,这一点殊为难得。而对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化,则是在一个个诙谐、清新、而又充满温情的小故事里实现,没有半点戾气和争斗的内容。这对于学生谦恭温良性格的养成尤为有益。
 

     民国老课本给笔者感受很深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经世致用,无论是课本里的修身内容,还是一些日常生活常识的介绍,又或者是对学生思想的启发,都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入世”之气,却又感受不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渗透其间,基本上都是传统农商社会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常识。大道理很少见,大的话语气场更难遇,从头到尾都是生活本真的形态描述,读来亲切,接受起来更觉可信。
 

     诚如教育专家们所感悟的那样,透过这样的课文,我们能看到那个年代活泼多姿的校园生活,看到在这样的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心性和日后走上社会的能力。而一个人的心性和日后走上社会的能力才是我们让孩子求学之根本,反观现在的中小学教材当中,对于传统道德的刻板说教以及各种看似繁荣课堂气氛实则还是透着说教的课程编排,笔者只能羡慕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他们在天真烂漫的年龄时段,学习了一套符合他们心智、不掺杂太多“外力”因素的课本,心灵由此涤荡,心智由此开启,心性由此培育,正如这套课本“本书编辑宗旨”第三条中写的那样:“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用词力求正确,造句力求精密,务期与标准语相吻合,堪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
 

     欣赏“民国范”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尊重和渴望,而对民国老课本的怀念和赞赏则是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某些方面的不理想的表态,如何能将现代公民的特性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凝结在一套教材里对孩子施加影响,对教育部门来说是个难题,但更是责任。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人民日报评论员: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 民办幼儿园 改革要提速
  • 脏街变靓,缘于为民之心
  • “死亡游戏”入侵 网民如何避险?
  • 群众需要亲民小药
  • 期待更多反腐作品涤荡人心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